首頁 -> 頭條

香港故事|走進彩虹下的彩虹邨

分享到:
2023-11-11 09:35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11月11日電(記者 黃璇)  香港第一個建築獎項、金碧酒家、“慈善邨”、網紅打卡籃球場……說到彩虹邨,為人稱道的事情實在不少。下個月18號,正是彩虹邨由時任港督柏立基主持開幕典禮的60周年。近日,有消息指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已選定將彩虹邨重建,需時或最少20年,新建成的樓宇高達40層。現時居住的7,400戶需分批遷出,最快今年底公布詳情。

彩虹邨重建清拆的消息傳出當日,“彩虹邨重建”隨即成為Google香港熱搜的關鍵字之一,可見彩虹邨重建一事,對不少在公屋長大的人而言,是一則何等震撼的消息。網友紛紛感慨,希望重建後能夠適當保留原有的彩虹元素。

(香港新聞網製圖)

【延伸閱讀】

被遺忘的小漁村 這裡的士多竟然賣這個…

“唔該,一份菠蘿包!”

屋邨內七彩繽紛的大廈外牆,是彩虹邨的生招牌。

近年提及到彩虹邨,不少人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就是“打卡”,它的七彩繽紛大廈外牆,實在是彩虹邨的生招牌。關於經典打卡位的精彩美麗相片,早已被不少人拍攝下來;至於它的知名程度,就是連外國遊客、攝影師、甚至明星等也特意前來拍攝取景。說彩虹邨的知名度到達世界級,在彩虹邨居民湛Sir看來,一點也不過分。根據湛Sir“不完全統計”,大概十年前,彩虹邨平均每日有超過500人專程前來打卡。

湛Sir是彩虹邨的老街坊,在1962年彩虹邨初落成時就隨家人搬進來住,一直住在紫薇樓。他也是社企“街坊帶路”的社區導師,這日記者就隨湛Sir一起走進這“彩虹國度”,從細節中重新認識彩虹邨。

湛Sir在1962年彩虹邨初落成時就在此居住,直至今日。(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彩虹邨前身為“九龍十三鄉”之一的沙地園,是一大片青蔥農地,背向獅子山和飛鵝山,面向啟德機場和維港。1958年,港英政府批出該地興建大型屋邨,是當年區內較有規劃的單一屋邨工程,並在1962年至1964年分期入伙。這個房屋項目,由老牌建築及工程公司巴馬丹拿接手,這間公司還曾設計香港第一座摩天大樓怡和大廈(舊稱康樂大廈)、交易廣場、希爾頓酒店(已拆卸,現址為長江集團中心)等等。

快將落成的彩虹邨。(圖片:昔日香港)

彩虹邨落成時是香港最大的屋邨,可容納43,000人。整個彩虹邨設11座大廈,3棟7層樓高、8棟20層高,大廈看起來高低錯落有致。由於該邨興建時鄰近啟德機場,樓宇受高度限制只能有20層高。

圖中遠處可見在啟德機場外剛落成的彩虹邨。(圖片:香港記憶)

從紫薇樓最高層平台遠眺,可以看到獅子山。(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為隆重其事,在1963年12月18日,時任港督柏立基主持揭幕,落成紀念碑仍豎立於屋邨入口通道,上面記錄了建邨日期、負責的建築師及承辦商,以及曾取得的建築獎項。開幕當日,居民都開開心心湧至金碧樓附近,觀看揭幕儀式。根據當年影片片段,市民表示能夠入住公屋非常幸運和興奮。

彩虹邨落成紀念碑仍豎立於屋邨入口通道。(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開幕當日,居民都湧至金碧樓附近,觀看揭幕儀式。(視頻截圖)

富心思的屋邨名字

沙地園原本是一片平地,每當下雨後,海面折射陽光,便會浮現出又大又圓的彩虹,因此設計師刻意把彩虹邨樓宇設計成不同顏色,並命名為“彩虹邨”。1994年起,彩虹邨的外牆被髹上紅、橙、黃、綠、青、藍、紫7種不同深淺的顏色,2014年重髹顏色後,由7色減至5色,減去紅和青色。

兩道“彩虹梯”。攝於2013年。(圖片:香港公共屋邨圖片集)

至於各座樓宇名稱亦呼應彩虹邨的名字,同是以顏色作主題,如紅萼、白雪、翠瓊、紫薇、金碧等;不僅如此,連屋邨內7條街道的名字,亦是以彩虹七色為開首,紅梅路、橙花路、黃菊路、綠柳路……這些充滿詩意的名稱,原來是由建邨初期的互助委員會成員共同商議及命名,更顯親切感。

屋邨內各座樓宇、街道名稱與彩虹邨的名字相呼應。(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今日的彩虹邨可能看起來很普通,與其他公共屋邨無異。這裡基本設施配套齊備,例如街市、店舖、郵政局、遊樂場、學校(合共4間)、銀行、社區中心、儲蓄互助社協會等。但這些看起來理所當然的東西,在上世紀60年代可說是相當前衛和完整的規劃。而且屋邨注重建築造型與實用機能合二為一,以設計酒店的方法興建,打破了低成本房屋的設計傳統,建築成本只需約每人860元(港元,下同),成為了同類方案中最便宜的選擇。因此,在建邨之初,這裡名氣已響噹噹。

近處是彩虹邨,遠處是坪石邨。攝於上世紀70年代。

大廈及單位設計強調功能性和透明度,而且綫條簡潔,每個單位均設有客飯廳、露台、廚房、洗手間連浴室等,在當時而言已經是相當優質的居住環境,難怪湛Sir特別強調,“當時如果獲分派政府的廉租屋,開心過中馬票!”有當年仍住在何文田徙置區、路過興建中的彩虹邨的居民感嘆“有朝一日有機會住這裡就爽啦!”當年彩虹邨最吸引人們的並非時下年輕人追捧打卡的外貌,而是設有露台、空間偌大的單位,這些都讓渴望改善生活環境的人趨之若鶩。

湛Sir透露,他當年入住時,四人單位是50元一個月,翻查資料,60年代中期文員的平均月收入是240元左右。而現在這個四人單位月租1500元,相較私人樓宇上十倍的租金,這裡仍然是“月租平到笑”。

除了入伙初期便有各類民生店進駐外,還有今日仍存在的上海理髮舖、冰室、酒樓等歷史悠久的老店,幾十年來為居民提供各類生活所需。昔日除了店舖,邨內的小販地攤也是居民的購物好去處,每日入夜後邨內就會出現人聲鼎沸的夜市,而這也是老邨民的深刻回憶。

湛Sir展示彩虹邨昔日的娛樂設施。(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貼地”的購物天堂

當年的小販攤檔看似雜亂無章,其實攤販們心中皆暗有默契。湛Sir憶述,70年代時,每天傍晚五六點,小販便會從各處趕至彩虹邨,有條不紊地在彼此默認的位置擺賣。當中以金碧茶樓酒家外的兩段行人路最興旺,木頭車和地攤沿騎樓底展開,擺賣各類生活用品、服飾、乾貨等,連馬路上也擺滿攤檔,貨品琳瑯滿目,儼如小型夜市,好不熱鬧。隨天色漸暗,小販攤檔陸續退場,又到粥檔、雲吞麵檔等宵夜熟食小販陸續登場,一直營業至晚上11點左右才結束,屋邨方回復寧靜。

湛Sir還讓我留意,原來屋邨內的每一層樓,都有一排連著6個窗的“單位”,其實是讓街坊聯誼乘涼的空間,類似《富貴逼人》中,“驃嬸”沈殿霞和街坊打麻雀之處。不過,這裡就不似電影中所演,“打麻雀賭博是不允許的,電影終歸是電影啦。這裡是因為當年搬來的居民多來自徙置區,居住環境比較迫。政府就體恤民情,每層都空出一個單位締造此聯誼空間,讓街坊聊天或吃點東西。”而湛Sir小時候就最喜歡在這裡和同齡孩子踢“西瓜波”。

屋邨內的每層樓都有一排連著6個窗的“單位”(紅框標示),其實是讓街坊聯誼乘涼的空間。(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彩虹邨榮獲1965年香港建築師學會年度最高榮譽“銀牌獎”之餘,更吸引多位政要如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英國瑪嘉烈公主、雅麗珊郡主伉儷和港督麥理浩等前來到訪。尼克松更曾親民與當時的居民打羽毛球,成為一時佳話。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曾到訪彩虹邨,與居民打羽毛球。

以上種種原因令彩虹邨成為了一條“模范屋邨”。然而,湛Sir透露,除了正名之外,原來彩虹邨有好幾個花名,譬如“富貴邨”、“慈善邨”,更有特別詭異的“跳樓邨”之稱。記者在此賣一個關子,想知道這些花名的由來,敬請關注明日刊出的《香港故事|彩虹邨的“重生”》

【編輯:黃璇】

視頻

更 多
落馬洲河套區再添“新成員”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開幕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