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通說

通說:大陸用語有毒?還是人心有“鬼”?

分享到:
2024-05-07 21:52 | 稿件來源:通說

【字號:

近日,有台灣學生在作業寫了一句“鞋子不換估計是不行的了”,結果老師把“估計”一詞劃紅線,還標注“別用大陸用語比較好”。

網上圖片

相關照片在網上分享後,迅速引發熱議。許多台灣網友質疑,“估計”二字何時變大陸用語?

有台媒到街上採訪許多台灣民眾,看反應大都不解,有人甚至說從小就開始用,分不清大陸用語,覺得老師的做法“誇張”。

有台灣民眾直指該老師的自我意識太強:“心中有統戰,看到什麼都是統戰。”

在不久前,也有網友針對大陸用語,現在有許多人會將“大概”“應該”變成“估計”、“陰謀”說成“貓膩”、“影片”改說“視頻”,好奇直問“還有什麼用語是影響當代整個台灣人的?”文章底下,不少網友列出更多大陸用語。

實際上,“大陸用語”在台灣被渲染炒作屢見不鮮。此前,有生物課本以“土豆”稱呼馬鈴薯,還有台防務部門的一檔節目中出現了“質量”一詞,都引來一些人士炒作“文化統戰”,聲稱使用大陸用語就像被“溫水煮青蛙”。

還有人擔憂,年輕人所謂的“台灣本土意識根基”將被動搖,害怕“天然獨”變成“潛在統”。

香港中通社圖片

事實上,互聯網的發展與兩岸交流漸趨緊密,兩岸用語不同已被兩岸年輕人視為有趣並樂於交流討論的話題。

一些台灣民眾也認為,大陸用語表達更貼切,“更精准為什麼不用”,而且兩岸同宗同源,不少台灣常用語如“黃牛”“失業”“瓶頸”等,大陸人也在用,這樣的互相交流影響“很正常”。

有台灣媒體以30歲以下年輕群體常用的網絡論壇進行近十年的數據觀察發現,包括“閨蜜”“種草”“顔值”“打call”等大陸社會的流行用語,都被台灣年輕世代運用自如。

台媒調查,從使用趨勢來看,大陸流行語連續幾年的使用率居高不下。見此現象,有台媒曾報道稱,也許這背後反映了兩岸流行文化的“強弱易位”。

 過去,兩岸文化以台灣輸出大陸為主;但近年來,在大陸強勢崛起,以及抖音等網絡平台的推波助瀾下,台灣逐漸變成了文化輸入地。

多年,從鄧麗君,到周傑倫、蔡依林,大陸民眾很長時間都在傳唱台灣經典歌曲,觀賞台灣電視連續劇,借鑒學習台灣的許多用語,欣賞“瓶頸”“理念”等更精准貼切,偶爾有人只是不習慣“港台腔調”。

而今,一首又一首大陸歌曲通過抖音、愛奇藝等平台在台灣爆火,例如《甄嬛傳》《延禧攻略》等大陸劇、《科目三》《孤勇者》《小小花園》《求佛》等抖音神曲也都分別在台灣走紅。

香港中通社圖片

輿論認為,現在台灣同胞特別是年輕人說大陸用語、吃大陸零食、看大陸影視劇、唱大陸歌曲,已經成為一種潮流、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對於年輕人而言,他們最樸素的想法,或許只是“哪裡的東西有趣,就去看哪裡的”。隨著近年來經濟發展與軟實力的增強,大陸在文創領域不斷推出制作精良、優秀、富有創意的產品和內容,加上兩岸語言文化相通,台灣年輕人因此受到吸引並產生共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只是,有人心裡住進了魔鬼,眉頭皺上了天。

台灣民進黨當局雖然嘴上排斥大陸,但行動最實際。目前,台當局已在大陸社交媒體平台開設多個賬號,包括台灣交通主管部門在“小紅書”等大陸社交媒體經營的賬號,推廣赴台觀光旅遊。

即將成為台當局營銷觀光的目標平台,“小紅書”在台灣有大批年輕人正在使用,但當局陸委會近期剛剛“提醒”台民眾,勿使用“小紅書”等大陸社交媒體,以保證資訊、通訊安全。

民進黨立委林楚茵也曾經公開要求禁用“小紅書”,難怪中國國民黨立委徐巧芯忍不住批評這是“雙重標准本性再現”。

網絡交流為兩岸青年搭建了多元化展示的平台,也為兩岸青年相互瞭解、良性互動創造更多機會。民進黨當局蓄意阻撓破壞兩岸民間交流,說到底是害怕兩岸同胞走近走好,害怕台灣民眾瞭解大陸的真實情況。

正如中國國台辦發言人說,民進黨當局以所謂“認知作戰”蒙蔽台灣民眾,製造“信息繭房”,當作煽動敵意、仇恨和對立的遮羞布,最終損害的是台灣民眾特別是台灣青年的發展空間和利益。(完)


【編輯:黎金良】

視頻

更 多
落馬洲河套區再添“新成員”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開幕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