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通說

通說:如果贏家是莫迪……

分享到:
2024-04-21 00:06 | 稿件來源:通說

【字號:

近日,國際上一個要聞令人關注。2024年印度大選開鑼,各路人馬爭相競逐,現任總理莫迪率領著人民黨,開始爭取他的第三個任期。

這次大選將從4月19日持續到6月1日,長達44天,覆蓋近10億選民,是有史以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大選。

 圖片來源:莫迪社交平台

這是一場怎樣的選舉?

印度是聯邦制國家,議會實行兩院制,分為聯邦院和人民院。我們常說的印度大選,指的是人民院、即議會下院選舉。人民院有545個議席,除兩個席位由總統任命以外,其餘543個席位通過選舉產生。人民院選舉每5年舉行一次,在選舉中贏得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有權組建內閣。

“體量大、花費高、歷時長”,是大家提到印度大選時的普遍印象。據印度媒體研究中心說,2019年印度大選“燒掉”了86億美元,當時全國設立了100多萬個投票站,安排約1500萬工作人員,方便民眾電子投票。而今年,投票站增加到105萬個,電子投票器高達550萬個,花費預計更高。

 圖片來源:莫迪社交平台

為何這次大選要耗時六周?

一是體量龐大。印度人口逾14億,全國登記選民多達9.69億,佔全球人口的一成,人數超過美國、歐盟和俄羅斯的人口總和,單是首次投票一族就有1800萬人。因此,印度的大選也非一天、一次完成,而是分七個階段,6月4日公佈結果。

二是保安與物流耗時長。為了讓武警和投票機器前往不同地區,無論是低窪、森林、草原、沙漠還是高山,只要有人居住,團隊都必須前往,路上耗費了大量時間。而選舉團隊使用的交通工具也包羅萬有,如直升機、火車、船、單車,甚至還要出動駱駝、大象等。

 圖片來源:新華社

哪些政黨是莫迪的對手?

本次大選莫迪的主要挑戰來自以最大反對黨“印度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黨)為首的政黨聯盟。2023年7月,為了阻止莫迪連任,印度26個反對黨聯合組成了“印度國家發展包容性聯盟”,這個聯盟的首字母縮寫,正是“INDIA”(印度)。

但選前民調顯示,現任總理莫迪和他率領的人民黨佔據著明顯的優勢。莫迪甚至表示,執政黨聯盟有望在總席位543席中贏得400席,似志在將反對黨國大黨打到“無關緊要”地位。

莫迪的自信來源於哪?

莫迪的自信來源於過去十年的執政成績。2014年莫迪上任後對印度經濟進行“稅制改革”“廢弊改革”等大刀闊斧的“手術”,印度經濟快速增長。更重要的是,莫迪大打“印度教民族主義”牌,將人民黨塑造為“印度教國家的守護者”,成功爭取到了近10億名印度教徒的狂熱支持。

 圖片來源:莫迪社交平台

不過,耀眼的政績中也不乏隱憂。如印度近年來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就業的增長”(國內青年失業率達到42%),受益的主要是人口佔10%的富人階層,普通民眾獲得感不強。在莫迪持續推動“印度製造”的背景下,印度製造業佔GDP的比重反而從17%下降到15%,印度製成品出口僅僅與人口是其1/14的越南相當。

此外,莫迪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政策也在國內埋下了各教派紛爭的種子,並激起受壓迫的穆斯林等群體的強烈反抗。2023年5月,印度東北部就暴發了持續數月的暴力騷亂,造成至少130人死亡、3.5萬人流離失所。

 圖片來源:莫迪社交平台

莫迪當選後中印走向如何?

國內安全和“強有力的外交政策”是莫迪在競選中的“兩大支柱”。大選前夕,莫迪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到,對印度來說,與中國的關係重要且意義重大。雙方應急切解決曠日持久的邊界問題,透過外交及軍事層面接觸恢復和平安寧。此番言論被視為是莫迪在中印邊界問題上態度有所軟化。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南亞中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德華對香港中通社表示,莫迪如果這次能連任,大概率會繼續其外交政策,做“有聲有色的大國”,爭取在2049年成為“世界老二”國家。

 圖片來源:莫迪社交平台

不過,莫迪的“超級大國夢”也受到了自身國力不足的制約,使其不得不表現出現實主義的一面。因此莫迪的積極表態,或許與近來印度與西方在錫克族分離分子暗殺事件上的矛盾有關,也不排除莫迪仍然希望與中國這個製造業大國加強合作,促進印度經濟發展。

中國一向從團結髮展中國家出發,希望中印成為好夥伴,共同支撐起全球南方的國際地位。在領土等敏感問題上,中國對印度也採取忍讓態度,希望中印保持和平、友好。王德華認為,對於中國的這番“苦口婆心”,莫迪領導的印度理應聽到,重新走上與中國友好合作的正道。

【編輯:陈烁】

視頻

更 多
落馬洲河套區再添“新成員”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開幕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