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會)唐英年提7份提案 涉文化金融及創科發展香港新聞網3月4日電 全國政協常委唐英年於今年兩會提出合共7份提案,就文化、內地與香港融合、金融和創科方面,作出一系列建議。在7份提案中,有6份是個人提案,另外一份是有關促進香港旅遊業和零售業發展的聯名提案,獲逾140名政協委員聯名支持。 唐英年在文化範疇作出一份提案,指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自2022年7月初開館至今,一直獲中央政府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故宮博物院等多個單位大力支持,已經接待超過210萬訪客,海內外旅客數目不斷上昇。然而,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就外借文物到境外,包括外國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及台灣地區,有數目、展期及展品的規限,因此唐英年提出兩項建議,以更好地利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說好中國故事,增強國家軟實力,發揮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角色,包括:(1)為香港展出國家文物提供彈性,減少文物外借到香港展覽的限制;(2)讓香港成為中國博物館協會成員,從而加深香港優秀文化人才與內地頂尖行業領袖的交流,加強博物館之間的合作,另一方面讓香港藉此參與國際會議和活動,鞏固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 在內地與香港融合範疇,唐英年作出3份提案,分別是(i)促進香港旅遊業和零售業發展;(ii)優化粵港澳大灣區陸路過關安排;及(iii)推動香港國際機場實施“一地兩檢”。 就促進香港旅遊業和零售業發展方面,唐英年提出4個建議,包括:優化內地遊客離港免稅政策,從5000元人民幣/次提升至30000元人民幣/次;構建服務赴港澳內地旅客的統一郵遞登記系統,並給予每人每年30000元人民幣的免稅跨境郵遞額度;優化簽注政策,開放赴港旅遊“自由行”城市,及儘快恢復深圳戶籍居民赴港“一簽多行”政策,並逐步複製到大灣區內地其他城市;及全面提升香港旅遊和零售業服務配套,發揮好香港中外文化匯聚的特色。 就優化粵港澳大灣區陸路過關安排方面,唐英年指出,為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實現“大灣區高度一體化”目標,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配套安排進一步優化完善,因此建議透過循序漸進方式,實現不同口岸互通,例如以先行先試方式,把包括皇崗口岸在內的兩至三個口岸作為試點,實行全日自由互通,日後可以按經驗和口岸使用效率逐步放寬,直至所有口岸全面開放,使不同口岸的中港車輛自由通行,讓駕駛者按照通行效率、時間需求和費用開支,自行決定過關的地點。 就推動香港國際機場實施“一地兩檢”方面,唐英年繼2022年後再次作出提案,指出當年雖然獲國務院正面回應,可惜現時建議仍未落實。鑑於國家和香港當前發展的最新形勢和提案建議的優點,因此決定再次提出,期望中央可以協助,推動建議在香港早日落實,從而藉香港機場實施“一地兩檢”鞏固國家和香港的經濟勢頭,及有助落實國策,鞏固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 在金融範疇,唐英年作出2份提案,分別是有關深化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安排;保護國家經濟發展和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在有關深化QFLP方面,唐英年錶示QFLP政策可有效促進更多外資投資國家,因此改革步伐可以加快,包括容許已獲得QFII資格人士投資QFLP項目;降低外資進入門檻及容許靈活分配及退出機制。 在保護國家經濟發展和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方面,由於香港在恢復經濟增長動力的過程中需要時間,而香港股票市場長時間的交投淡靜,市值大幅低於淨資產所產生的影響,不單是在印象和觀感上,而是已經在實質層面,削弱香港股票市場在提供流動性和準確價格發現的兩大基本功能,因此,建議國家給予香港3項公開支持,強化國際投資者對香港的信心,包括支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是國家“金融外循環”、投融資者引進來和走出去的主要渠道;支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是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主場;及支持香港充分參與國家“金融內循環”,在構建完善的風險管理系統後,在風險可控、確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於大灣區內開放跨境資本流動和金融活動。 唐英年在創科範疇作出一份提案,表示民營企業可以在解決國家科技“卡脖子”的挑戰上發揮推動力量,香港亦可以扮演積極角色,從而實現技術、產業及資本的良性循環,助力國家高質量發展。包括:針對核心自主技術領域,國企及民企分別選擇適合自己的技術領域;發揮民營企業作用,例如具有促進市場活力的優勢,與央企、國企的經濟發展“頂樑柱”和“壓艙石”角色有機結合,達至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及善用香港金融優勢,可以透過不同方式為國家的創科發展籌集資金。(完) 【編輯:張明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