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聲音|“濕地醫生”陳槐:中國濕地保護正經歷由量變到質變中新社3月1日電 題:“濕地醫生”陳槐:中國濕地保護正經歷由量變到質變 作者 賀劭清 車小熙 “青藏高原濕地分布廣泛,是全球最重要的陸地碳匯之一。但低溫和高海拔,也讓這裡的濕地生態系統異常脆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長陳槐近日接受中新社專訪時表示,中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顯示,隨著退耕還林等人類正向干預,青藏高原濕地生態系統整體向好發展,生物多樣性及碳匯功能顯著提升。 圖為陳槐正在查閱資料。中新社記者 張浪 攝 作為地球上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濕地生態系統不僅被譽為“地球之腎”,還是重要的“物種基因庫”“生物超市”,儲存了全球40%以上的已知物種。 在近二十年的科研生涯中,陳槐如同“醫生”般為提升濕地生態系統質量問診開方。作為“濕地醫生”,他不僅揭示了青藏高原上的碳氮循環變化等多個高原濕地生態奧秘,還因其對濕地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研究,獲得了2020年度亞太經合組織(APEC)創新、研究與教育科學獎。 圖為陳槐正在上網查閱資料。 中新社記者 張浪 攝 據陳槐介紹,過去的三百年間全球20%的濕地遭到了破壞,種植油橄欖、開採泥炭、過度伐木、過度放牧等,都從不同程度上加劇了全球濕地面積減少。而在20世紀中後期,全球環保意識逐漸覺醒,大量國際公約開始簽訂。 中國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後,不斷加強立法保護濕地,多地多部門科學開展濕地修復,持續提升濕地生態系統質量和功能,積極履行公約宗旨和義務。2022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正式施行,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對濕地保護進行專門立法的國家。 陳槐介紹說,中國不僅出台了《全國濕地保護規劃(2022—2030年)》,還在2022年11月舉行的《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COP14)上推動通過凝聚各方共識的《武漢宣言》《2025後全球濕地保護發展戰略框架》。世界各國共同採取行動遏制和扭轉全球濕地退化引發的系統性風險,將有助於全球濕地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碳匯維持。 中科院遙感監測結果顯示,2020年中國濕地面積約為41.2萬平方公裡,居亞洲第一。近年來,中國濕地保護成效顯著,僅2017年至2020年,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的面積就增加了5257平方公裡。 在陳槐看來,當前中國濕地保護正經歷從量到質的轉變——以前注重“如何讓更多森林草地變綠”,而現在則更注重系統化修復,並融入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便能針對一些獨特生態系統區域協同化治理,為全球濕地生態修復貢獻獨特的“東方智慧”。 圖為陳槐正在翻閱資料。中新社記者 張浪 攝 全國兩會前夕,陳槐再次前往青藏高原東部的若爾蓋濕地、大熊貓國家公園等地進行調研,並帶來了進一步提升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的提案。 陳槐表示,中國是北半球國家中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雖然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但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的總體局面依然存在。因此,迫切需要優化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統籌推進自然保護地、城市及鄉村生物多樣性保護,發展生物多樣性公眾科學。(完) 【編輯:张丽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