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財經 ->金融

創新高!中國1月份新增居民存款超6萬億

分享到:
2023-02-14 09:55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2月14日電 據中國人民銀行2月10日發佈的數據顯示,1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加6.87萬億元,同比多增3.05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6.2萬億元。居民存款多增在2022年錶現已經非常明顯,去年住戶存款增加17.84萬億元,遠遠高於2021年(當年住戶存款增加9.9萬億元)。

隨著1月居民存款新增規模創下單月新高,“超額儲蓄”現象再度引發關注。居民存款為何持續多增,超額儲蓄是否會迎來轉化,消費、地產、資本市場等領域是否會受益,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網絡資料圖

超額儲蓄從何而來?

儘管對超額存款的規模測算不一,但機構普遍認為,2022年存在明顯的“超額儲蓄”現象。

央行《2022年第四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也顯示居民的儲蓄熱情高漲,2022年四季度傾向於“更多儲蓄”的居民占61.8%,這一比例為有統計以來的最高值。

中信建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黃文濤測算認為,2022年超額存款7.8萬億元,超額儲蓄上昇的主要原因中,消費、地產、理財贖回占比約4:3:1。具體來說,消費方面,約有4萬億減少,從消費支出缺口結構上看,主要缺口來源是居住支出、教育文娛支出和醫療保健支出,分別對應地產和服務消費。淨儲蓄上行的第二個貢獻項目是購房需求,不考慮產業鏈消費,僅房地產銷售一項減少約3萬億。理財向存款轉移,約為淨存款增加貢獻1萬億元。

中金公司林英奇、許鴻明等在研報中指出,2022年居民存款同比多增8萬億元,但居民“超額儲蓄”規模約為8萬億元的觀點存在高估,因為并未考慮銀行理財產品贖回和收入增加的影響,其估算2022年居民“超額儲蓄”規模可能在3萬億元左右,而居民存款多增中約4萬億元由理財產品轉為存款貢獻,1萬億元由居民收入自然增長貢獻(假設居民儲蓄率與2021年持平)。

“不同定義下的‘超額儲蓄’的規模并不一致,但無論是將理財餘額納入統計,亦或是計算居民收入與支出的同比增速差,均反映出2022 年存在明顯的‘超額儲蓄’。”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在報告中認為,超額儲蓄的來源包括三方面:

一是資產價值與收入水平的不確定性增大,居民傾向於更多的儲蓄;

二是受房地產行業風險等影響,居民部門的購房意願有所降低,潛在的購房配置資金向儲蓄轉移;此外,受疫情影響,消費場景的缺失也使得2022年以來居民消費支出顯著低於潛在規模。

三是隨著2022年末防疫政策優化、地產支持力度加碼、經濟預期好轉,債市收益率大幅上行,理財淨值普遍受損,導致投資者紛紛將理財贖回至存款。

華創證券也指出,2022年居民17.8萬億的存款增長主要體現為定期存款的明顯多增,其背後或反映了2022年房價回落+股票熊市+理財贖回的情境下,居民被迫以定期存款作為資產配置的選項。

“定期存款大幅多增的背後可能是居民資產配置的更改。居民的資產配置可以簡單分為房地產、股票、證券投資基金、理財、定期存款等五大項。2022年,以70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為代表的房價同比轉負,結束了2016年-2021年的房價持續抬升;上證綜指回落550點,結束了2019年以來的三年牛市;開放式的公募基金淨值從2020年和2021年30%的年度增長回落至0%;理財則面臨贖回擾動,破淨率明顯抬升。”華創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認為。

不過,市場也有不同的觀點。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宏觀分析師張文朗等在研報中指出,居民存款的上昇,財政與準財政的支持是主要因素。

該機構通過對M2的拆分發現,去年M2同比增速相比2021年底上昇2.8個百分點,其中財政直接貢獻了1.9個百分點(包括央行利潤上繳),如果其將7400億元政策性金融工具也納入“財政”的口徑來考慮,那麼財政的貢獻將達到2.2個百分點,這還沒有考慮其他政策性信貸、普惠金融對於M2的支持。

居民高儲蓄如何轉化

在1月創下單月最高記錄後,居民存款是否會繼續走高,以及可能向哪些領域釋放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光大證券指出,除去銀行貸款等資產業務派生存款以外,春節錯位因素也是形成1月多增的一個重要原因。去年1月末恰逢春節假期,大量存款轉化為現金;今年1月末時春節假期已結束,現金陸續回流銀行體系并形成存款。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今年1月M0增速大幅下降至7.9%的主要原因。春節因素也造成了居民戶存款的多增。今年春節在1月,較多企業有春節前支付年終獎、過節費的習慣,因此1月會有大量企業存款轉化為居民存款。

招商證券則指出,回顧歷史來看,春節當月居民存款與企業存款一直存在此消彼長的關係。後續居民存款走勢仍需持續觀察。

“展望2023,宏觀經濟政策與居民行為的改變都會影響居民存款。我們認為不應該將居民存款看作一個等待著開閘洩洪的‘蓄水池’。除了靜態地考慮當前已累計的居民存款外,也需要判斷貨幣、財政政策對於貨幣體系的影響。”上述機構認為。

對於消費、地產與金融投資等潛在的消化路徑,明明認為,其一,不宜高估超額儲蓄對消費的提振;其二,向地產釋放仍需觀察預期修複,超額儲蓄能否順利向地產行業釋放、刺激房地產銷售,關鍵在於居民對於交付問題的信心改善以及對房地產財富效應的預期判斷,目前政策有所支持,但房地產財富效應與房價增速仍然是一個長期制約,預計超額儲蓄向房地產行業釋放的規模有限。其三,資本市場也是重要流動方向,居民超額儲蓄在短期內無法大量進入消費、地產領域的情況下,考慮到目前金融資產在經歷了調整後具備了一定的配置價值後,一部分超額儲蓄後續很可能流入資本市場。

國盛證券則認為,消費、樓市與金融市場均有望受益,具體消化路徑與節奏將取決於居民意願修複和資產回報預期。從存量視角出發,防禦性儲蓄更多源自對未來收入的悲觀預期,這將直接制約居民的房產、耐用品購置,以及潛在消費昇級可能也會階段性轉化為消費降級,因此存量儲蓄的釋放將更多流向消費與樓市;從增量視角出發,歷史經驗表明,新增儲蓄與投資的關聯度往往更顯著,而與消費的關聯實則相對較弱,反映出儲蓄意願的邊際調整可能與居民投資意願調整掛鈎更為直接。投資意願修複的具體體現則往往依賴於賺錢示範效應,本輪預計股市或率先受益。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等預計,2023年居民存款搬家,將分流至實體部門及資本市場,其中,部分“被動儲蓄”將隨疫情形勢改善而逐步釋放,主要體現為居民消費及購房活動的回暖;而“預防性儲蓄”主要源自居民悲觀預期及產業結構轉型。對比1998年後的居民儲蓄釋放,當前中國經濟領域各項政策核心在於圍繞共同富裕、為民生領域降成本,打擊相關高杠桿、高收益行業過度擴張,包括抑制房價過快上漲、限制平台公司壟斷運營、整治教培行業亂象、推進醫療體系集采等,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也因此,居民超額儲蓄在無法大量進入消費、地產領域的情況下,資本市場將是核心外溢方向。(完)

【編輯:許豐悅】

視頻

更 多
落馬洲河套區再添“新成員”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開幕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