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40多年,香港女藝術家與泉州的奇妙之緣《孕》 秋 深了/蓮蓬滿滿/猶孕著/去秋的翹盼。那朵藍荷/褪盡繁華/褪去曳地的晚裝/披一襲薄紗/欲言又止。/淺淺的 憂鬱/淺淺的激動和/寧靜。蛙鼓此起彼落/流金歲月/在女子筆下/一一/留……白。” 這首詩出自香港知名女詩人、藝術家楊夢茹之筆,她是一位印尼華僑,在泉州學習、成長,後移居香港。自1986年起,她以筆名“夢如”作詩,後又以新筆名“印象”寫詩、繪畫、雕塑,開啟跨界創作。 “泉州,雖不是我出生地,卻是我的第二故鄉,因為我在這裡長大。”40多年後,她帶著作品重返泉州,呈現她的藝術之路。 楊夢茹介紹其藝術展 圖源:泉州晚報 同一屆校友 跨越半個世紀的情誼 鯉城區中山中路175號,是知名策展人吳達民的祖屋,也是泉籍藝術家蔡國強與夫人吳紅虹第一次辦展覽的地方。今年國慶日,由吳家祖屋打造的“中山中路1915藝術空間”迎來了吳達民策劃的“夢如·印象——多元藝術展”。策展人吳達民與藝術家楊夢茹不僅是泉州一中的同屆校友,更是擁有長達半個世紀友情的摯友。 吳達民用於列印詩稿的打字機 圖源:泉州晚報 “達民在我開始寫詩時,便為我列印每一首詩稿,因為我的字跡潦草,‘外子’(舊時妻稱夫的名稱,此處指代楊夢茹丈夫林祥麟)先用鋼筆字謄過一遍,再寄回泉州讓達民列印。”順著楊夢茹的手勢看去,一台老式打字機正靜置於展廳入口右側。 數十年來,吳達民見證了楊夢茹從學生到詩人的轉變。因為幫忙列印詩稿,吳達民保留了楊夢茹的所有手稿資料,他一直想為楊夢茹辦一場專題展覽,“175藝術空間”的改造讓展覽落地,也使兩人的友誼具象化。 楊夢茹與吳家的緣分不止於此。1986年,吳達民帶楊夢茹參觀蔡國強的工作室,楊夢茹一眼便相中了火藥畫《蛋白質》,於是“遊說”蔡國強割愛,最後以1100元的價格得償所願,並說好畫展之後再取。然而蔡國強還是難以割捨,於是特地為楊夢茹畫了一幅肖像油畫,並將她的詩《斷線的風箏》題在畫作上。“蔡國強甚少為人畫肖像畫,可惜這幅作品在搬家時弄丟了。”吳達民遺憾地說。 “沒想到38年後的今天,我會在吳家祖屋舉辦畫展,回想這段因緣,覺得格外珍貴。”楊夢茹說道。 因小說結緣 當年情侶談詩論藝 “泉州,雖不是我出生地,卻是我的第二故鄉,因為我在這裡長大。”楊夢茹是印尼華僑,5歲時回到泉州雙陽華僑農場,上三四年級時,轉入市區五七小學(今泉州市西隅中心小學)就讀,1968年考入泉州一中,直到1974年畢業後前往香港旅居,她在泉州生活了十多年。 升入中學後,楊夢茹對播音很感興趣,夢想成為一位播音員。“有一次我去廣播室找同學,我說能不能讓我說一句,可惜沒能如願。”楊夢茹笑著回憶。 在中學期間,楊夢茹不僅埋下了朗誦的種子,也萌發了愛情的嫩芽。“我在一中遇到了我的丈夫林祥麟(筆名‘眾木成林’),那時候他和我同學的哥哥很要好,一群人經常聚在一起吟詩作對。初見時他正拿著一本剛脫稿的小說,與合著的同學哥哥討論文學,我一下子就被他吸引了,於是開始了交往。” 當時,楊夢茹住在華僑新村附近,經常去找住在金魚巷的林祥麟,如果沒找到人,便會在他家門口留下字條,將自己的情感寄託其中。林祥麟覺得楊夢茹寫出來的字句像詩一樣美好,便將所有字條都珍藏收集起來。“當時我還沒有寫詩,但他從我簡單的詞句中就預測我會成為一名詩人,並堅定地支持,時常與我談詩論藝。” 夢如與印象 兩個筆名的藝術之路 楊夢茹寫詩是從1986年二女兒誕生後開始,“我和丈夫沒有正式舉辦婚禮,二女兒出生後我們去補拍婚紗照,當時看著那些照片很有感觸,便以‘夢如’為筆名為婚紗照配詩,沒想到動筆後便一發不可收,有時候一天能寫好幾首”。 1991年楊夢茹的第一本詩集《季節的錯誤》出版。詩集一經出版,即引來海內外學者、詩人的廣泛關注。接著,她的第二本詩集《穿越》、散文集《她穿行於清醒的迷茫》、詩畫合集《心象·意境》陸續出版,作品被翻譯成多國語言。 然而,在詩壇鋒芒初露之時,楊夢茹為了尋求內心的自由,決定停筆。“許多朋友都扼腕歎息,但我從未後悔。” 粉彩作品《如約而至》 圖源:泉州晚報 2017年,停筆19年後,她以新筆名“印象”重新出發,開始涉足繪畫、雕塑、舞蹈、陶瓷等領域,跨入其藝術人生的第二篇章。“有一天我與丈夫談詩論藝時,他脫口說了一句‘夢如印象’,‘印象’二字,深得我喜歡,便將其作為我新的筆名。” “夢如·印象——多元藝術展”共分為三個部分,全面展示了楊夢茹的藝術探索之路。在採訪結束時,楊夢茹給記者留言:“心靈的對話,是不需要語言的。”或許,這也是她與藝術、與內心對話的方式。(完) 【編輯:劉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