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苑

電影資料館推出放映節目“影以載道——銀都作品回顧”

分享到:
2024-05-21 17:27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5月21日電  香港電影資料館6月23日至9月22日期間舉行放映節目“影以載道——銀都作品回顧”,選映16部銀都經典作品,分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及資料館電影院放映。放映節目為首屆“中華文化節”節目之一。

銀都機構及其前身(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鳳凰影業公司和新聯影業公司)從1950年至今製作及出品超過500部電影,以多角度反映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的變遷。

開幕電影《父子情》(1981)(4K數碼修復版)是新浪潮導演方育平首部電影作品,承繼粵語片寫實文藝的電影傳統,平實細膩地描繪草根階層家庭的父子情。該片入選第三十一屆柏林影展,並榮獲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及最佳導演。閉幕電影《彩蝶雙飛》(1959)(復刻版)由紅線女及馬師曾等多位重量級粤劇名伶擔綱演出四段折子戲寶,更是名伶白雪仙父親白駒榮在資料館館藏中唯一的影像紀錄,彌足珍貴。

《父子情》(1981)劇照。(鳴謝銀都機構有限公司授權使用)

是次選映的銀都作品不少以刻劃大眾生活面貌為題,呈現新舊文化的衝擊。《說謊世界》(1950)以上世紀40年代上海為背景,諷刺為金錢爾虞我詐的眾生相。《敗家仔》(1952)及《兒女經》(1953)均以家庭倫理為題,前者敘述被寵壞兒子在失去家人、朋友和居所後覺悟前非的故事,傳遞踏實做人、女性自強的正面信息;後者以一對夫妻在友人相助下教好調皮兒女的故事,鼓勵父母多關注子女。

《家家戶戶》(1954)及《我是一個女人》(1955)以現代女性為題材,前者透過婆媳之間糾紛,帶出新舊時代女性的衝突、迷信與科學的矛盾;而在後者觀眾除了可以體會女性在家庭與事業中的掙扎,亦能欣賞紅線女罕有以國語演唱的幾首插曲。

銀都亦不乏融入傳統藝術和各地風俗的電影。《三看御妹劉金定》(1962)是取材自經典上海越劇劇目的浪漫愛情故事,拍攝手法明快爽朗,巧妙結合越劇和電影兩種藝術形式的優點。《金鷹》(1964)是首部在內蒙古實地拍攝的香港電影,充滿草原文化色彩和異域風情。

《故園春夢》(1964)劇照。(鳴謝銀都機構有限公司授權使用)

此外,節目亦搜羅名導演朱石麟、杜琪峯、許鞍華、關錦鵬和張之亮的代表作。朱石麟執導的《中秋月》(1953)、《同命鴛鴦》(1960)和《故園春夢》(1964)分別以現代社會白領、古代狀元夫妻和抗戰期間的大宅主人,不同時代和階層的角色同樣因為守舊禮俗而遭遇不幸的故事,揭示封建禮教之害。

杜琪峯首次執導的《碧水寒山奪命金》(1980)(4K數碼版),上承古典文學及傳統戲劇中常見的俠客題材,片中鍾楚紅首當女主角,但已散發着明星風采。《書劍恩仇錄》(1987)是導演許鞍華至今唯一一部武俠片。電影雖然保留原著武俠與歷史並重的精髓,但相對原著對傳統道德價值存有質疑和反思。

《人在紐約》(1990)由關錦鵬執導,匯聚三大影后張艾嘉、張曼玉和斯琴高娃,細膩刻劃身在異鄉的女性心理。《籠民》(1992)由張之亮執導,平實描寫當時基層面對的住屋問題。作品獲得第十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及最佳男配角四項殊榮。

《敗家仔》、《兒女經》、《中秋月》、《家家戶戶》、《我是一個女人》及《籠民》不設字幕;《彩蝶雙飛》設中文字幕;其餘影片設中、英文字幕。《籠民》被列為三級影片,只准十八歲或以上人士觀看。

票價45元,5月24日起於城市售票網(www.urbtix.hk)發售。節目詳情可瀏覽資料館網頁www.filmarchive.gov.hk/tc/web/hkfa/2024/silver/pe-event-2024-silver.html

【編輯:黃璇】

視頻

更 多
李家超談上任兩周年:不斷提速提效,讓香港這艘船加速向前邁進
中通社專訪李家超:國安風險千變萬化,不能讓傷口再被挖開
巴黎奧運|港隊羽毛球奪四項奧運資格 小將冀衝擊金牌
從-3.7%到+3.3% 香港經濟正全速向前
巴黎奧運|相隔12年 港隊王嘉莉奪女子柔道參賽資格!
登上澳門最高建築 來自233米的高空VLOG!
曾志偉、譚詠麟也來打卡!香港明星足球隊試行深中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