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香港故事|“叮叮”走過120年

分享到:
2024-05-27 09:42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5月26日電  《阿飛正傳》中張曼玉與劉德華沿著“叮叮車”路軌散步;《神奇兩女俠》中葉童乘坐“叮叮車”回首青蔥歲月……有關香港的故事,電車總是一種常見的符號,“叮叮車”也早已成為香港的重要標誌之一。

2024年適逢香港電車創立120周年,香港賽馬會芝加哥大學文物庭院及展示中心正舉行“叮叮故事:香港電車的120年”展覽,記錄電車里程碑。本期“香港故事”就藉著這些展品,將“叮叮車”與香港市民的故事娓娓道來。

【延伸閱讀】

川龍村:600年歷史的客家隱世村落

土瓜灣牛棚藝術村:創意與歷史的異度空間

“叮叮車”是一種雙層有軌電車,因停站發出“叮叮叮”的提示音而得名。於1904年投入服務的香港“叮叮車”,歷經戰爭、抵制、罷工和新技術的競爭依然堅挺。一直以來都是低成本且環保的交通運輸系統。自1920年代末,香港引進通勤巴士後,交通專家及其他評論員紛紛猜測,電車或將被淘汰。但如今,電車每日接載乘客仍達14萬人次。據新冠肺炎疫情前的統計資料顯示,全世界僅有三個電車或輕軌系統的每公里載客量高於香港電車。香港的雙層電車數量居世界首位,這也是香港的特色標誌。

早期的文學作品描繪香港都市繁華生活的時候,常把擠滿乘客的“叮叮車”比作沙甸魚罐頭。和其他交通工具相比,電車價格低廉,有自己的行駛軌道,不會堵車。對於許多市民和遊客來說,“叮叮車”代表著香港隨性的生活基調,也猶如一輛“時光機”,將港島歷史與現代風景盡收眼底。

在“叮叮故事:香港電車的120年”展覽入口處的電車歷史時間廊,梳理自1881年至今不同時期的電車發展里程碑;12部比例電車模型,呈現自單層至今的車身設計變化;展出的“Hong Kong Tramways 香港電車”橫幅板,顯示1974年至2017年間使用的典型路軌標誌。

1967年停在霎東街電車廠的三組拖卡電車。初期前方掛有“後有拖車”的鐵牌,以示拖車在電車後方。

一部木蓋頂雙層電車在中環德輔道中人手調頭的情形,與現時模式相同。

1925年一部木蓋頂電車往東行,路經中環舊立法會大樓附近,隱約顯示皇后戲院的宣傳廣告。

展內包括不少藏品,如戰前與戰後的電車票,1970年代的手寫電車路線圖、電車尺寸圖等,也有1925年的電車候車亭、1993年戴卓爾夫人(又譯撒切爾夫人)參與筲箕灣電車遊的珍貴相片;還有少見的電車維修廠內的畫面,讓大家看到工人平日維修電車的模樣。

上世紀50年代中英對照電車路線圖、票價及班次時間表、電車站。(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電車組件。(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場內亦設有多款電車模型,由最早期的單層電車、電車拖卡,到戰後1950年代的墨綠色電車、千禧年代外形接近巴士的電車、工程電車、冷氣電車等,觀照一世紀多的演變。最後當然別錯過移師至此的電車駕駛室下方腳鐘,大家踩下腳鐘後會發出清脆“叮叮”聲,正是電車別名的由來。

位於北角電車總站的電車飯堂於2023年3月為配合工程臨時遷移,電車飯堂結業。電車飯堂前身是電車員工享用,後來普及至公眾。直至1998年,電車車長用膳時間緊迫,經常在電車等紅燈時才吃飯,俗稱“紅燈飯”。(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當車長踩下腳鐘時會發出叮叮聲,提醒候車乘客電車即將到站。(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香港電車得以留存至今,是因為它一直以來都是有效的出行方式。雖然其基礎技術源自19世紀,路線圖也繪製於20世紀初,但香港電車從未停下創新腳步。有了新技術的加持,即使街道日益擠迫,電車行駛也更加安全。此外,部分新技術的引入在降低維護成本和環境影響的同時,亦保留了舊式電車的經典外觀,一切看似如舊,實則暗藏無數驚喜和適應調整。

【編輯:黃璇】

視頻

更 多
落馬洲河套區再添“新成員”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開幕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