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香港故事|行走在新界的“叮叮”

分享到:
2023-10-01 11:21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10月1日電(記者 黃璇)  為培育大眾的歷史人文精神及加深對香港的認識,香港新聞網特開設“香港故事”專欄,與讀者分享有溫度、有共鳴的香港故事或集體回憶。

本期“香港故事”帶領大家一探輕鐵的過往。(香港新聞網製圖)

香港,一個不大不小的城市,1,110平方公里的土地,住着700多萬人。香港的公共交通頗為發達,鐵路發展已有過百年歷史,在這座城市裡,鐵路運輸可說是公共運輸系統的重要骨幹,香港各類鐵路總長度約270公里,全港每日約9成出行均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率為全球最高之一。

來香港旅遊,免不了乘坐各類交通工具。港鐵聽得多,昂坪360纜車也是香港必遊景點之一。相比之下,輕鐵的存在感似乎“有些弱”。然而對於香港新界西北地區的屯門、元朗及天水圍的居民而言,輕鐵就如香港西北的“大動脈”、新界西的“生命線”。本期“香港故事”就帶領大家走進香港的輕鐵,一探輕鐵的過往。

【延伸閱讀】

這一瀕臨失傳的絕技,他們不惜花70年傳承保留!

還有“監獄體”?香港路牌,你不知道的三件事

1990年代初,輕鐵行駛在元朗大馬路。(圖片:昔日香港)

輕鐵(Light Rail Transit,簡稱LRT),是港鐵公司營運的輕便鐵路系統,服務香港新界西北地區的屯門、元朗及天水圍這三個新市鎮,經過多次擴展,現總長度36.15公里,共12條路線行走沿線68個車站,就像巴士路線般,每條路線都有編號,亦可隨時調整。列車主要沿路面行走,興建於個別道路專用範圍或屋邨私家路段內。每個車站相隔頗近,距離約580米。雖然輕鐵列車的設計行駛速度可達時速80公里,但由於市中心的輕鐵車站距離均非常接近,其實都很難行得太快。

圖為輕鐵第一期列車,於1988年9月行駛在元朗大馬路的場景。(圖片:昔日香港)

1970年代初,香港政府發展“新市鎮計劃”,屯門被選為首先推行這計劃的地區。(圖片:昔日香港)

香港政府在上世紀60至70年代發展不同的衛星城市,屯門是其一,新發邨是屯門的第一條屋邨。根據屯門發展大綱,屯門新市鎮會以青山和大欖山之間的谷地填海,預計到1990年代可容納50萬人口,考慮到屯門新市鎮面積比其他新市鎮更為廣闊,人口數目將會十分龐大,早在上世紀60年代規劃時,便預留土地引入新型集體運輸。或許有人會問,香港有多個新市鎮,為何只有屯門、元朗、天水圍“得天獨厚”有輕鐵?《香港鐵路百年蛻變》作者之一陳志華曾解釋,興建輕鐵的交通網絡要大,“將軍澳和觀塘這麼近,發展輕鐵不是很划算”。

1980年代初,本地報章報道輕便鐵路開工。

1982年,政府邀請擁有香港電車有限公司的九龍倉集團建造及營運鐵路系統。該公司最初表示有興趣興建這條鐵路,並打算以雙層電車的形式行走,但最終表示因九龍倉集團及香港政府無法在分賬問題上與易地營運協議達成共識,而決定退出計劃。

於是政府邀請80年代初剛成立的九廣鐵路公司(九鐵)建造此鐵路系統,經過一輪討論後,該公司最終於1984年中,決定接納並研究。輕鐵系統於1985年7月14日正式動工。首批輕鐵於1987年11月運抵本港。

1988年9月18日,本地新聞台報道屯門輕鐵正式通車。(視頻截圖:昔日香港)

1988年9月18日,本地新聞台報道屯門輕鐵正式通車。(視頻截圖:昔日香港)

起初,輕鐵第一期原定於1988年8月8日啟用,但因在啟用前發生多宗意外,故此通車日期改在同年9月18日。通車初期的多數路段均於屯門區,只有一條路段沿青山公路通往元朗。最初落成時約長23公里,平均每日乘客量為15萬人次。路線方面,只有3條路線於屯門區內行走,路線覆蓋部分公共屋邨及私人屋苑。

第二代輕鐵路線圖。(圖片:青山散步)

隨著新市鎮的不斷建設,輕鐵網絡亦相應擴展。輕鐵系統的第一次延伸支線位於屯門東北部及南部,這令輕鐵可服務更多居民。這是1986年香港輕鐵系統擴展研究發表報告後,首批落實的支線。

第二次興建支線則位於天水圍新市鎮。天水圍本來只是一片漁塘,但於1980年代起開發為新市鎮。由於人口增長,加上長江實業在天水圍發展大型私人屋苑嘉湖山莊,對交通需求亦隨之增加。輕鐵決定於青山公路主線塘坊村站附近的灰沙圍,興建一條新支線通往天水圍。

輕鐵典型側式月台設計。(資料圖片)

至2003年,輕鐵網絡已經覆蓋了元朗、屯門和天水圍等地區。輕鐵每日平均乘客量在2004年已達36萬,全年載客量為1.3億人次;2012年輕鐵總乘客人次更突破1.67億。由於新界西北地區的人口日益增長,輕鐵不單提供新界區內的交通服務,也連接到西鐵系統(已與屯馬綫一期合併為屯馬綫),令居民能夠更方便往來新界及市區地方。

輕鐵現時每天服務近50萬人次。(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2007年12月2日,九廣鐵路與香港地鐵合並為香港鐵路有限公司。輕鐵所受的影響相對輕微,只有車站及車廂標誌被更換,至於車費、轉乘規則等暫時都維持不變。

居住在新界西的小朋友,在輕鐵35周年開放日當天入場參觀,開心打卡。(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輕鐵的由來了解得差不多,下面來聊聊不同時期的輕鐵列車。

輕鐵第一期列車,是第一款投入服務的列車,這一期70輛列車編號為1001-1070,由澳洲聯邦工程(Comeng)製造,又名“Comeng車輛”,車身塗裝以橙色和白色為主。

橙白色的第一期和第二期輕鐵列車。(圖片:90年代回憶(新版))

第二期列車由日本川崎重工於1992年製造,列車共有30輛,編號為1071-1090及1201-1210。第二期的設計基本沿襲第一期輕鐵車輛,車頭外貌整體上與第一期無太大分別,其中凸出的路線顯示牌箱框架,以及凹入的車頭擋風玻璃延續了第一期列車的同樣特色。第二期共製造了20個設駕駛艙的車卡和10個不設駕駛艙的拖卡。這些車卡早期披上橙白色的塗裝,並在千禧年前後換上九廣鐵路的紅藍黃色彩。基於成本效益考慮,港鐵公司放棄了為這些車卡進行翻新,並購入由中國中車製造的第五期輕鐵車輛,於2022年起取代第二期輕鐵車輛。

第三期列車由澳洲United Goninan(現UGL Rail)於1996年製造,車頭採用較簡約及畢直的線條;以往凹出的路線顯示屏外框,改為一整塊平面由上至下直到泵把位置。第四期列車則由澳洲UGL Rail及中國南車南京浦鎮公司於2008至2010年製造,這一時期的列車,一改以往列車的外觀和內部設計裝潢,採用了白色車身,並配以淺綠色及淺紫色的條紋。

第三期列車車頭採用較簡約筆直的線條。(資料圖片)

第四期(左)與第三期列車“擦肩而過”。(資料圖片)

從第一期澳洲Comeng列車,到今年2月全數退役的第二期日本川崎列車,再到後來沿用至今的第三至五期列車,輕鐵列車從來不超過兩卡車廂,不少更只由一卡車廂編成,能夠靈活地穿梭於區內彎彎曲曲、上坡下坡的路軌之間。

今年9月輕鐵35周年開放日,五期列車首次“五代同堂”齊亮相。左起依次為第一至五期。(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輕鐵只行走於新界西北,不少居住在其他區的人,甚至至今未曾搭過輕鐵,那錯綜複雜的路線圖、自由奔放的付款方法,往往令港島區、九龍區居民“中伏”。輕鐵月台採用開放設計,月台上沒有閘機,只在頭尾兩側安裝了拍卡機。月台中間又有查閱機和購票機。記者初次入屯門,手持八達通想拍卡付款時,腦中也產生了一個疑問:“應該拍哪部?”仔細查看發現,藍色機身是查閱機,橙色機身是入站機,綠色機身是出站機。雖採用開放設計,但乘客都要遵守規則拍卡出入閘,車上及月台上都會有職員驗票,未能出示有效車票可被罰款全程最高車費的50倍。

使用八達通卡的乘客,結束車程時需要在綠色機身的出站處理器拍卡,否則或會被多收車資。(資料圖片)

而在八達通未面世前,輕鐵通車初期還曾推出月票、學生季票和星期票三種,惟隨著八達通的引入而在1998年全面停售。

輕鐵通車初期推出的月票、學生季票等。(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早期輕鐵學生星期票。(資料圖片)

現時輕鐵每天服務近50萬人次,擔當雙重角色,一方面為屯馬綫(原西鐵綫)乘客提供接駁服務,另一方面亦是新界西北區內的重要公共交通工具。說了這麼多,有機會不妨前往新界西北地區,體驗一次輕鐵沿線遊。

【編輯:黃璇】

視頻

更 多
落馬洲河套區再添“新成員”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開幕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