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 ->25年25人

(25年25人)香港兩代村長的傳承:不僅要保育歷史 更要愛國

分享到:
2022-06-13 15:25 | 稿件來源:香港中通社

【字號:

香港中通社6月12日電 題:香港兩代村長的傳承:不僅要保育歷史 更要愛國

香港中通社記者 李明珠

駛入新界大埔地界,沒有高樓遮擋,起伏的山脊肆意向遠方縱伸,沿著公路旁的叉路口直行沒多久,“大菴村”的牌子就映入眼簾。村子不大,但三進式的張氏祠堂十分顯眼,這是村民開會聚腳的地方,穿堂風吹過帶來些許涼意,張學明就坐在祠堂前的藤椅上和後輩嘮著家常。

大菴村位於香港新界,是張姓客家村,25年來,兩代村長見證著村落的變化,他們近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專訪時,坐下來講述這個具有300多年歷史的傳統村落,在回歸前後的變化。圖為:兩代村長在祠堂門前傾談。(香港中通社記者 李明珠 攝) 香港中通社圖片

他上世紀八十年代,成為大菴村村長,又一路做大埔區議會主席、立法會議員,被授予大紫荊勳賢,即使年近70,已經遠離政壇,但作為村里德高望重的長輩,後輩都叫他一聲叔公,大菴村就是他們的根。

大菴村位於香港新界,是張姓客家村,褪去國際都市喧囂,這裡呈現著香港的另一面,也見證香港的歷史。

作為具有300多年歷史的傳統村落,這曾有4、500人居住,那是大菴村的全盛時期。作為土生土長的原住民,張學明還記得,上世紀60年代,港英政府修水塘,把水源大量抽乾去淡水湖,很多原居民有地但沒水喝被逼移居,到了70至80年代,當時人口紀錄是3、400人,但實際住的只有100多人。

新界被租借的歷史人人耳熟能詳,但傾談間,張學明還道出一段難忘的歷史—新界六日戰。

1898年6月,英國與清政府簽定條約,租借新界九十九年,新界村民為了保護土地,在1899年4月與英軍在新界對戰,然而這場抗英戰鬥僅持續了六日就結束。

“無論輸贏,我們先輩抵抗過,”張學明說,“愛國愛港愛鄉是我們作為新界人身體流的血。”

在香港回歸前夕,還有人心存幻想,希望1997年名義上收回香港,但讓英國繼續治理50年。也正是因為這一腔愛國情,當時張學明和很多新界人,十分憤慨,甚至還去重申自己的態度。

談起1997年7月1日凌晨,雨夜迎接解放軍,張學明還歷歷在目。儘管經過風雨無數,他還是願意將這看成人生難得的盛事。“我覺得這就等同於電影里,香港解放了,那個歷史的時刻,每條村都是家家戶戶守在電視機旁邊。”

是不是回歸之後,大家幸福感更高了? 張學明說,“我不敢說村民每個人都越來越幸福,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處境,但從政治權益來看,我敢很肯定地說一定比港英時期優越,大家的生活質量也隨著香港富裕,有所改善。”

年到古稀的張學明和晚輩聊起過往時,語調十分平和,張學明說,自己就是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我的初心是希望為大家服務,我的使命就是希望真真正正為國家民族強大做一些事情。”

這份使命已經交棒到90後新村長張育文手中。

張育文是土生土長的大菴村村民,也是香港131條圍村村落最年輕的村長。生於回歸前夕的他,在父輩的耳濡目染間,也感受到鄉村變化:通向村口的車路、現代化的住宅、帶鞦韆的小型遊樂場,都是時間在無聲息間留下的證據。

就如同很多香港的後生一樣,讀完中學後他就出去英國留學;但又不同於扎入浮華的年輕人,20多歲時他就選擇返港做一名村長。

當村長這幾年,張育文也組織了不少慶祝回歸、國慶日的活動,帶村中的小朋友去看回歸紀念塔、掛國旗……

“有的時候看到那麼小的小朋友,知道哪個是國旗,哪個是區旗,很開心,因為真的看到大家身份認同感越來越強了。”作為初出茅廬的年輕村長,張育文“野心勃勃”地說:“到了我這一代,很多傳統我們要繼續做下去,不僅要愛國,也要保育新界的歷史,讓更多人瞭解。”

“我以前沒想過年輕人願意跟著我們這些老人家走這條路,”這也讓張學明想起曾經他也是意氣風發的年輕人,慢慢從村長做起。 “我相信未來25年,我們所行的道路應該更加暢順。”(完)

【編輯:紀東】

視頻

更 多
落馬洲河套區再添“新成員”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開幕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