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屠海鳴:美國稅棒似螳螂 中歐攜手勝黃雀美國揮舞關稅大棒,砸向所有貿易夥伴,引發股市振蕩,攪亂全球經濟。中國第一時間宣佈對美反制措施,歐盟正在醖釀對美反制措施。 4月8日下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通電話。這條新聞引發了世界各國廣泛關注。 李強表示,中歐都是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倡導者、世貿組織的堅定維護者和支持者,應加強溝通協調,擴大相互開放,共同維護自由開放的貿易投資,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為雙方和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穩定性、確定性。中國將繼續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同包括歐盟在內的世界各國加強合作,分享發展機遇。 馮德萊恩表示,美國加徵關稅嚴重衝擊國際貿易,對歐中及弱勢國家造成嚴重影響。歐中致力於維護以世貿組織為核心、公平自由的多邊貿易體制,維護全球經濟貿易關係健康穩定發展,這符合雙方和世界共同利益。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特朗普欲對所有貿易夥伴加徵關稅,試圖輕輕鬆松地收割全球財富。但他砸下的關稅這一棒,反而會推動抗擊美國霸權的力量形成。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正是“中歐聯手”。美國稅棒似螳螂,中歐攜手勝黃雀。 歐盟的“痛”,自己知道 歐盟與美國的貨物貿易長期維持在1萬億美元左右。歐盟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2024年,歐盟向美國出口了5316億歐元的商品,進口了3334億歐元,貿易順差為1982億歐元。 美國此次宣佈來自歐盟的商品加徵20%的關稅,雖然稅率不算最高,但由於歐美貨物貿易的體量很大,且歐盟對美貿易的順差很大,此舉將給歐盟造成慘重損失,令歐盟各國憤怒。 問題還在於,美國此舉不是孤立事件。特朗普2.0亮相以來,在烏克蘭問題上與歐洲分道揚鑣,讓歐洲國家獨自承擔援烏費用,並試圖向歐洲收取“保護費”,完全不把歐盟和北約國家當盟友看待。特朗普還多次揚言,要把丹麥的格陵蘭島納入美國版圖,狂妄之極!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在歐洲的傷口上再補一刀,令歐盟心寒極至! 再從道義上看,歐盟各國也是當今世界經濟秩序的締造者,是全球化的推動者和受益者。美國的所謂“對等關稅”,是以“他國對美國的貿易逆差除以他國對美國的貿易額再除以二”,來確定美國對其他國家的關稅稅率。這個計算邏輯遵循的完全是“美國優先”原則,其目的是為了實現美國的經濟霸權,不管他人死活。歐盟心知肚明,心中怨恨開始累積。 還有一個現實是,整個歐元區經濟增長乏力。2024年,歐元區經濟增長0.7%,歐盟增長0.8%。歐盟的兩大支柱法國和德國則更不景氣。2024年,法國經濟增長1.1% ,德國經濟下降0.2%,為連續第二年負增長。美國加徵關稅,對歐盟來說是雪上加霜、火上澆油。 中歐聯手,大勢所趨 美國此次對中國加徵34%關稅,疊加此前加徵的關稅,綜合關稅達到54%。中國政府第一時間作出回應,宣佈對原產美國所有進口商品加徵34%關稅,並把27家美國企業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或出口管制清單,暫停6家美企產品輸華資質,在世貿組織就美國實施“對等關稅”提起訴訟。 中國的回應如此之快、反擊力度如此之大、覆蓋範圍如此之廣,令特朗普氣急敗壞。昨日,美國白宮證實,美國將對中國部分進口貨品徵收104%關稅。 2024年,中美貿易額為6882.8億美元,其中,中國對美國出口5246.56億美元,中國自美國進口1636.24億美元。以104%關稅計算,給中國帶來的損失非常大。 美國早已視中國為競爭對手,中國就算是退讓,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因此,中國必須背水一戰、破釜沉舟。在這種情況下,與歐盟聯手,也是中國的選擇。 儘管這些年來,中歐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但要看到兩個因素:其一,中歐摩擦的背後,有美國挑唆的因素;如今,美國與歐盟撕破臉,這種因素消除。其二,歐盟與中國的貿易額在7500-7800 億美元之間,歐盟與美國的貿易額1萬億美元左右。加徵中國商品關稅得到的那點“碎銀”,被美國加徵關稅吞噬,既然如此,歐盟會想不如與中國好好做生意。 2024年,美國GDP為29.2萬億美元,中國GDP為18.94萬億美元,歐盟GDP約17.3萬億美元。這組數據顯示“三足鼎立”之勢。過往,拜登政府“聯歐抗中”,特朗普政府“唯我獨尊,一同打擊”,這逼著“中歐聯手”。 李強總理在與馮德萊恩主席通電話時講到幾個關鍵詞:“加強溝通協調”“擴大相互開放”“共同維護”。馮德萊恩回應:“這符合雙方和世界共同利益”。可見,中歐的共識和默契已經形成。 強者帶頭,重構未來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宣佈後,東盟國家也成為“重災區”,越南迅速提出與美國談判“零關稅”,但令人遺憾的是,美國政府不屑一顧,令更多的“跪低者”傷心。 現在,除了中國對美國的關稅政策以牙還牙之外,加拿大宣佈對來自美國的部分商品加徵關稅,歐盟正在討論對涉及28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加徵關稅。日本、韓國對美國此舉雖然不滿,但短期內反抗的可能性不大,還有幾十個國家表示要與美國進行關稅談判。 無論表面上是什麼態度,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被加徵關稅的國家和地區心中對美國都非常不滿。這種心理將促使大家積極思考重構世界經濟版圖。基於此,以下幾個熱點值得關注: 一是曾被拜登政府阻撓的《中歐投資協定》有望重啓;二是中日韓自貿區建設將會加快;三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將會擴展;四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將會吸收更多成員;五是《全面進步協定跨太平洋夥伴關係》(CPTPP)將會擴容。 危機面前,不同國家和地區選擇各異,某些國家和地區“委屈求全”的背後,有“實力懸殊”的苦衷。但大家都希望“強者帶頭”,反擊霸權。因此,中歐攜手,不僅事關中歐雙方,也會推動經濟全球化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香港對包括美國在內的商品實行“零關稅”,過去10年美國對港貿易順差達2715億美元,但美國依然向香港加徵關稅,既不符合WTO規則,也不符合其自身設置的“對等關稅”計算法。實在是蠻橫無理! 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表示,自由貿易是香港的競爭優勢,是香港成功的命脈,香港會繼續保持香港自由港地位,奉行自由貿易政策;同時,特區政府從七個方面應對挑戰。在筆者看來,香港憑借獨特的優勢和地位,未來在中歐合作中將會發揮重要作用。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曾多次提示香港特區政府官員,要主動識變應變求變。如今,風雨來襲,香港須臨危不亂,穩住陣腳,在國家大局下謀劃應變之策。這才是化危為機、逢凶化吉的關鍵! (本文作者爲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譚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