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魯寧:德國政壇洗牌,面對“特朗普大變局”的歐洲會如何變?

分享到:
2025-02-25 15:20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昨日德國大選結果初步揭曉,由默茨先生牽頭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和基督教社會聯盟組成的聯盟黨在大選中勝出。聯盟黨得票率29%,不能單獨組閣,未來30天內,默茨只能聯合得票率第二和第三的政黨組建新的聯合政府。現任跛腳總理朔爾茨所在的社民黨得票率16%,未必肯參加默茨新政府,但就朔爾茨本人,筆者祝賀他終於擺脫了“政治囚籠”的束縛,告老還鄉當愚公挺好。

鐵娘子默克爾2021年退休後,德國走上了“下坡路”,短短4年間,歷史積累的問題和新出現的矛盾令德國政壇亂象環生,德國本次大選投票率超過80%,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德國民眾思變心切。但默茨先生恐怕很難挑起重振德國的歷史重擔。

德國雖長期擔當歐洲一哥角色,其經濟總量也長期位居全歐第一,但德國的體量終究難進第一陣營,其政權更迭雖引人注目,但是否值得專門分析議論?若不是德歐關係、美歐關係、俄歐關係正好纏成一堆亂麻,談看法似乎有點小題大作。

議論德國未來走向,先得拿中德關係作個鋪墊。鐵娘子默克爾執政16年,中德關係雖也嗑碰不斷,但整體合作共贏令雙方都頗感舒適與欣慰。中國人口超多市場超大,中德貿易紅紅火火,客觀上為德國經濟持續穩健增長提供了外部支撐。

默克爾主導對華合作,長期遭受老美及歐洲內部極右翼勢力的反復幹擾,但16年間,默克爾對華合作成效卓著,基本做到了初心不改。剔除默克爾剛上臺那陣子的不適期(德中關係曾遭一陣急速降溫期),整個默克爾時代,對華友好合作的基調確保了德中關係的總體平順。

兩德統一,客觀上導致德國錯失了互聯網資訊革命的十年黃金發展期。默克爾上臺後的第二年(2006年),德國開始醞釀《德國工業4.0》,2013年正式成熟予以頒行。無奈,西式民主政體國家的領導人執政時受各種政治牽絆過多過密,2014年烏克蘭顏色革命爆發導致俄歐和美歐關係出現持續性劇烈震盪,導致《德國工業4.0》計畫很難再順利推進。而同時期,也許有受到德國的啟發因素助力,中國在2015年果斷推出《中國製造2025》,這個計畫與德國有類似乃至重疊之處,但涵蓋面比德國要大要深要細,其主旨是,以“高、精、新、尖”為靈魂,以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邁進為目標,大體用十年時間,實現中國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躍升。

現如今,《德國工業4.0》因無休止政爭導致的“無政府主義”而不死不活,《中國製造2025》已提前實現全部目標的95%以上(除了晶片及半導體仍在全力尋求突破外)。制度不同,發展理念不同,發展推進主體不同,外加發展長心和精力集中度不同,導致中德不同的發展結果----作為綜合考量指標,德國經濟已連續兩年負增長,失去歐盟火車頭地位。2024年德國經濟下滑0.2%,中國經濟增長5%;同年度中國對德出口增幅下降0.6%,德國對中國出口下降6.4%。造成此種局面,美國因素雖不能排除,但朔爾茨政府處理對華關係不成熟、不專注,常常首鼠兩端,同樣難脫干係。如今,默茨先生上場,他無從回避朔爾茨留下的中德關係盤面上,已四處冒泡隱憂叢生。如果默茨先生能拿出政治勇氣重新推進德中友好,那麼中國就是就是重振德國的一大倚重,默茨先生有東風可借。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就德國大選結果在第一時間闡明立場:“德國和歐盟具有全球影響,中方樂見德國和歐盟在全球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支持歐洲一體化和歐盟的戰略自主,願同德方、歐方共同努力,繼續為世界的和平與繁榮貢獻力量。”中國態度真誠,若誰將其視為慣用的外交辭令,那就未免太膚淺。球再次踢進了德國的“外交球門”,就看默茨如何回應中方的善意了。但有一條須闡明,在特朗普打壓歐洲近乎失去理智的現狀下,中德關係就算難以重修舊好,也不可能再壞下去。美國打壓越兇狠,德國對華“需求”就越多。

默茨 新華社圖片

默克爾時代,法英兩國雖不服德國,尤其馬克龍當政後,愛標新立異,愛出風頭,常與默克爾爭鋒吃醋,但最終都在鐵娘子面敗下陣來。從朔爾茨到今日的默茨,法德爭鋒依然,整個歐洲仍然缺乏領導核心。論及德國大選後的美歐關係,還先得涉及德歐關係走向。

默克爾當政時,有4任美國總統(小布希、奧巴馬、特朗普、拜登),5任英國首相與她相伴,默克爾由此成為“德國穩定”代名詞。國家制度可以不同,但領導人是否精明強勢關乎國家興盛。德國強,其與歐洲各國相處時,就相對處於主導地位。默克爾之後,馬克龍開始漸占上風。英國脫歐後,新老歐洲內部,德法互不服氣依然,誰也當不成帶頭大哥。50餘個歐洲國家、28個歐洲的北約成員國,27個歐盟成員國整體呈一盤散沙,美國離間挑唆、拉攏利誘、各個擊破,二戰之後“歐弱美強”的態勢不斷得已強化。

先不言默克爾、朔爾茨不受美國待見,也不受歐洲各國喜歡,依據現有資料,默茨先生的整合能力還不及本已弱勢的朔爾茨。如此這般,德歐關係在默茨先生上位後很難有實質性改觀。德歐關係若不睦,歐洲與美國相處,就很難挺直腰杆子。默克爾當政時,連續四任美國總統偶爾還得對歐盟禮讓三分,默茨之後,正在進行的美俄談判,美國毫無顧忌直接拿歐洲上菜單就特說明問題。日後,與歐洲相處,美國定會更加肆無忌憚、變本加厲。脫離了歐盟,英國無疑於自廢武功後被徹底邊緣化,義大利與世無爭越來越弱小,老歐洲四巨頭只剩傷痕累累之德法兩國,美國會極力防備歐洲再出現新的戴高樂和新的默克爾。

此外,經濟若能重新好轉,德國在歐洲內部和美國面前才能增添些許底氣。但這裏有兩大前提:一是全面恢復德俄經貿往來繼而做大增量;二是重新調整對華政策不再 “心浮氣躁”,不再做美國遏華的“大跟班”,哪怕偶爾跟一回都不成。德俄與德中經貿合作規模越大,在歐洲內部和美國面前,德國才能重新攜帶回部分尊嚴。就德中經貿關係,球始終在德方手中,但受制於美國的施壓和德國對華患得患失、顧此失彼的現狀,德中經貿合作,存量不再縮水已經謝天謝地,要擴大增量似乎很難奢望。就德俄經貿合作能否重新做大,先是取決於美俄合作程度,再是取決於默茨先生在戰後能否整合德國各派對俄羅斯的態度。目前看若能大致恢復到戰前水準,對雙方都已求之不得。

無論當下抑或長遠,處理好德中德俄關係,不光能重新強化德國在歐洲的地位,而且有利於增大歐洲在歐美博弈中討價還價的餘地,增強與美周旋的本錢。默茨先生領導下的新一屆德國執政聯盟,有這個能力嗎?人們不妨繼續從旁觀察。

所謂內政外交,指內政是外交的基礎。德國目前最棘手的不是外交而是內政的重新整合。默茨先生在選舉結果出來後口號挺響亮:“我們必須在美國面前捍衛歐洲利益,不能再被當成侏儒”、“當務之急是‘獨立’,讓歐洲真正遠離美國”、“恢復德國在歐洲的強大領導地位”……諸如此類,默茨先生似乎不知“攘外必先安內”,也不顧今日德國與歐洲還剩幾斤幾兩?未及啟程,話似乎已說大了,方向似乎已標偏了……

(本文作者為資深財經、國際政治評論員魯寧,本網獲獨家授權刊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王少喆】

視頻

更 多
大排長龍等入場 這家香港淘寶傢俬實體店憑什麼開業即火?
在港外國人包場看《哪吒2》 觀後感竟這樣評價
《哪吒2》香港正式上映 市民8點排隊等候 馬來西亞遊客特地訂票支持
在無冰之城的香港學短道速滑!學員:這改變了我的人生
《哪吒2》在港預售大熱 香港文體旅局局長:哪吒團隊有一點值得學習
韓國下架DeepSeek 韓國AI公司高管怎麼看?
香港公司“牽手”中東財團 外企高管:香港太關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