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郭麗:石破內閣對華接近,只為應對特朗普2.0衝擊?近年來,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可謂波詭雲譎,瞬息萬變。而日本石破內閣上臺後,中日關係出現迅速且明顯的改善,無疑為該特徵又添新證,引發廣泛熱議與關注。 眾所周知,石破內閣之前的前幾屆日本政府,安倍內閣自不必說,菅義偉內閣蕭規曹隨繼承安倍路線,而岸田文雄作為宏池派不僅在任其內對華關係沒有改善,反而有過之而無不及,在2022年12月新修訂的三份軍事安保戰略文件(《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國家防衛戰略》、《防衛力量整備計畫》)中直接將中國稱之為“迄今最大戰略挑戰”,導致中日關係直線下降。2024年日本民間非營利組織“言論NPO”公佈的中日兩國民間輿論調查結果更是說明了兩國關係的嚴峻性。調查結果顯示,89%的受訪者認為日本人依然對華沒有好感,而中國人對日的負面印象從62.9%升到87.7,持對日好印象的從37%下跌至10.6%。 然而,石破內閣上臺以後,一改前幾任內閣的做法,對華關係表現出明顯的趨暖傾向。先是在2024年11月與中國領導人在亞太經合峰會會面時,石破茂明確作出三項重要承諾,包括推進日中戰略互惠關係、加強日中對話和增加相互瞭解與互信,以及加強日中經濟合作。接著,日本外相岩屋毅訪華結束不到一個月,日本方面再派執政黨高級別代表團帶著石破茂致中國領導人的親筆信訪問中國。與此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代表團訪問日本,則為中日關係的改善更添一筆注腳。 石破茂內閣閣僚合影 新華社資料圖 1. 石破內閣上臺後對華關係趨暖,為何?何為?只為應對特朗普2.0衝擊波? 筆者認為,石破內閣之所以對華關係趨暖,應對特朗普2.0衝擊波的確是其重要原因與目的,但卻不限於與此,其背後所反映的是石破內閣對於日本經濟、外交、安保的務實考量以及日本政府的長遠目標。 一般來說,主導一屆政府對外政策的要素主要有三個方面:內政、外交與最高領導人的個人風格。石破內閣亦不例外。 首先,內政方面,弱勢的石破內閣迫切需要拿出亮眼成績提升自身的執政形象與支持率。 由於自民黨長期一黨獨大,雖與公明黨聯合執政,但多年積累的弊端日益加劇,尤其是黑金政治的不斷發酵,使得自民黨支持率大降,石破內閣雖然有驚無險地上臺,但因在國會議員選舉中失利,屬於弱勢內閣。石破茂雖然嘗試在黨內各個勢力間保持平衡,但畢竟在自民黨內根基較為薄弱,所以面臨的挑戰與壓力眾多。 此外,日本經濟雖然近年來出現復蘇跡象,尤其是股票等金融市場表現比較強勁,但因受制於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以及近年來的疫情與戰爭等因素影響,日本大部分民眾的實際生活水準不僅沒有提高,反而因通貨膨脹等原因導致實際收入與生活水準均出現下降,從而引發對政府的不滿情緒日增。 作為弱勢內閣的弱勢首相,石破茂迫切需要在短期內拿出可圈可點的業績,以提升執政黨與自身的形象,鞏固執政地位,為後面的執政與大選鋪路。 而無論是嚴重的老齡化問題還是疫情與戰爭的影響,都不是短期內可以解決甚至改變的,而日本經濟界迫切希望解決的中國對日免簽以及恢復日本水產品對華出口等問題,則通過對華關係改善得以解決的可能性非常大。石破茂本人也不認同前幾屆內閣的對美一邊倒政策,認為對華關係與對美關係都很重要。日本經濟界的呼聲與石破內閣的主張形成共振,從而採取對華關係趨暖也就水到渠成。 2. 其次,外交方面,由於石破茂“請見”特朗普受阻,加之日鐵收購美國鋼鐵公司失敗,導致日本民眾尤其是石破內閣不得不再次痛感到自身在日美同盟中的不平等地位,由此想法設法地採取靈活措施,增加對美籌碼,從而提升自身在日美同盟中的地位與話語權,便自然成為石破內閣的外交優先選項。 而要打開外交新局面,對於石破內閣來說,最方便也是最有可能出彩的便是改善對華關係。畢竟,對美外交因特朗普對石破的明顯不待見而不得不暫緩,對歐洲以及對東南亞外交一直比較平穩,很難在短期內有更大突破,對俄外交更是難以迅速轉圜,面對中東問題更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而近鄰中的朝鮮半島一邊是韓國政局混亂,一邊是北朝鮮屢屢對美日韓同盟表達各種不滿,日本只有冷眼旁觀。 而對於臺灣問題,安倍晉三以及前面幾屆政府的所謂“臺灣有事”論不僅沒有給日本帶來任何好處,反而因此導致中日關係直線下降,甚至遭到中國政府的強烈警告。中國駐日本大使吳江浩在2023年4月28日在日本記者俱樂部發表演講時,就明確警告日本不要被綁上分裂中國的戰車,認為鼓噪所謂“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既荒謬又危險。把純屬中國內政的事務同日本的安全保障扯在一起,邏輯不通,貽害無窮。如果日本被綁上分裂中國的戰車,日本人民將被帶入火坑。而日本外相岩屋毅在訪華前接受鳳凰衛視獨家專訪時,針對日本國內存在“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論調,直接表示,他不喜歡這種論調,日本在中日恢復邦交時就已在中日聯合聲明中明確了對臺灣的立場,石破政權繼續堅持這一立場,與臺灣保持非正式的務實關係。 反觀中國,對日關係一向重視,且一直秉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理念,具有穩定且可預測性。雖然近年來中日關係出現了一些波折,但主要原因在於日本對中國的的認知出現了偏差甚至是誤判。尤其是2010年中國GDP總量超過日本後,日本的對華心態發生了變化,導致“中國威脅論”不斷發酵,並最終在岸田內閣時把中國定位為“迄今最大戰略挑戰”。而日本政府不顧中國政府的強烈反對,強行把核污水排入公海,中國政府謹慎起見,為了保護本國民眾的生命與健康著想,果斷暫停日本水產品進口,致使中日關係再次降溫,自然也就可想而知。 解鈴還須系鈴人。石破內閣對此心知肚明,所以在對美外交暫時受挫的情況下,積極主動地對華釋放善意,在歷史問題上重新闡明並明確堅持中日建交時的立場,並接受中國提出的對於核污水單獨採樣檢測的要求,同時明確表示與中國加強戰略互惠關係,不僅大大打消了中國的疑慮,而且使得中日關係順理成章地轉圜回暖。 對於日本釋放的對華善意,中國相向而行。2024年11月,中國時隔4年半不僅宣佈對日本單方面免簽政策,而且允許日本人在華逗留時間延長至30天。對於日本水產品的對華出口,中國也釋放出解決問題的誠意。2024年9月20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強調,“與日方開展技術磋商,在中方提出的要求得到充分滿足的前提下,逐步恢復符合規准的日本水產品進口。”就在日本執政黨代表團結束訪華的2025年1月15日當天,日本農林水產大臣江藤拓於同日訪華。日本共同社報導稱,江藤拓在行前強調,“中國市場很有吸引力,並希望‘以水產品、牛肉和大米為中心與中方接洽’”。 3. 最後,石破茂本人的風格也是其對華關係趨暖轉向的重要因素之一。雖然領導人的執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甚至掣肘,但領導人的風格毫無疑問對該國的內政與外交決策發揮重要甚至決定性的影響。石破茂雖然是弱勢內閣的弱勢首相,但也正因為如此,他必須拿出不同凡響的魄力,才能提升自身的影響力與執政地位。 石破茂雖然看起來比較古板,但其實非常具有靈活性、務實性與融通性。 石破茂雖然在競選時主張提升日本在日美同盟中的地位,甚至主張日美地位對等,但其外交上還是秉持日本政府一直以來的以日美同盟為基軸。所以,石破一上臺就試圖複製當初安倍晉三的模式,在特朗普正式執政前就“請見”特朗普,希望加強與特朗普的私人關係的同時,進一步鞏固日美同盟。然而,不僅石破茂的競選主張不受特朗普或者說美國的待見,而且特朗普也不是第一任期時的特朗普,不再需要安倍式的認可與“雪中送炭”,所以對石破的“請見”委婉卻明確地拒絕,這無疑沉重打擊了石破茂以及石破內閣的對美外交信心尤其是石破茂本人作為日本首相的自尊心。 在此背景下,石破茂迅速轉圜,對華關係表現出積極善意,且取得了較好的預期效果,不僅顯示了其作為日本政府領導人的魄力與能力,更展現了日本政府的靈活與務實,為其改善自身形象與鞏固執政地位均加分不少。 從更長遠的視野來看,石破內閣如果能夠借應對特朗普2.0衝擊波為契機,成功加強對華合作與交流,提升在對美交往中的籌碼,同時鞏固對東南亞以及歐洲等地區的傳統交往,從而提升日本在地區甚至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則不僅是石破內閣以及石破茂本人的過人之處,更是日本朝戰後一直孜孜以求的建設獨立自主的“普通國家”目標前進的重要一步。 當然,這個目標能否實現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首先,在日本社會整體出現右傾傾向以及石破內閣在國會中的弱勢地位,石破本人以及石破內閣究竟能夠走多遠,就是最大的變數;其次,特朗普上臺後究竟會帶給這個世界的是什麼,誰也無法確定。 對於中日兩國來說,目前雖然謹慎但卻明確地相向而行,以盡可能大的確定性來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無疑對雙方都是最明智的選擇。 (本文作者為上海理工大學國際政治學者郭麗,本網獲獨家授權刊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王少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