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屠海鳴:從施政報告看港式“全過程人民民主”再過8天,行政長官李家超將發佈其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施政報告公眾咨詢工作自7月中旬開展以來,社會各界以參加公眾咨詢會、地區咨詢會或提交建議書等多種方式建言獻策,呈現出空前踴躍的新氣象。筆者發現,同往年施政報告發布前氣氛不同,不僅本港工商界別、專業人士、新聞媒體格外關注今年施政報告的內容,在餐館茶樓,普通市民也在猜測、期待今年施政報告能夠帶來新驚喜、新願景。 香港中通社圖片 幾個月來,李家超帶領團隊成員出席幾十場線上線下咨詢會,直接聽取不同人士、專業界別、地區組織等意見,並經常在週末走進社區,與市民面對面交流。李家超表示,現時是全力拼經濟、謀發展、改善民生的最佳時機,香港正需要更多參與者、創業者、經營者,與政府一起共同創新求變,共同提出新想法,在各領域推進落實。他說:“我十分重視在咨詢期間收到的每一個意見,我們會一一仔細研究和考慮。” 香港回歸祖國以來,行政長官每個年度公佈施政報告,就市民關切的經濟、民生、社會治理等問題提出發展願景和具體措施,這已經形成慣例,公眾咨詢成為廣納民意的重要途徑。隨著愛國者治港落到實處,香港開啓良政善治新局面,公眾咨詢的熱度一年比一年高;特別是李家超就任行政長官兩年多來,施政報告打“市民牌”“發展牌”“希望牌”,普邏大眾也把為施政報告提供建議,看成是自己參政議政的重要機會。 中共二十大報告把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確定為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一項重要內容。如何理解“全過程人民民主”,必須把握三個關鍵詞:“全”“過程”“人民”。縱觀當今香港特區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產生過程,已經具有“全過程人民民主”基本要素,同時又彰顯香港特色,值得大家都來關注。 從“全面性”看施政報告 “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全”字,至少包括三層含義:一是參與主體要“全”,社會各界別、各領城、各階層都要參與,特別是要從制度上保證弱勢群體、邊緣群體能參與民主過程;二是涉及內容要“全”,無論是涉及“國之大計”,還是涉及民生小事,都要給普通民眾參與的權利;三是民主流程要“全”,構建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制度體系,環環相扣,形成閉環。 聚焦“全面性”看香港,施政報告參與的主體齊全。施政報告公眾咨詢啓動至今,建言獻策的主體有: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政治團體、商會、聯誼會、智庫、立法會議員、區議員,等等,既有以團體方式建言獻策的,也有以個人方式提供建議的,參與主體多元。 聚焦“全面性”看香港,施政報告涉及的內容齊全。公眾表達意見涉及的範圍很廣,有創新科技、金融投資、提振消費、文化旅遊、劏房管理、公屋建設、灣區融合、青年發展、教育改革、醫療康養,等等,內容之豐富,前所未有。本港有一個政團,早在3個月前就向行政長官提交對今年施政報告的期望,共有7大範疇、39個重點項目、195項建議。 聚焦“全面性”看香港,香港依據基本法構建起了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全鏈條”,施政報告公眾咨詢屬“民主決策”範疇,是民主程序閉環中的重要一環。李家超就任行政長官後,將施政報告公眾咨詢這個環節,看成是“重頭戲”。政府收集民意的渠道越來越多,市民參與的熱情也越來越高,形成了良性互動。 從“過程性”看施政報告 真正管用的民主必須要有“過程性”,也就是說,要讓民眾參與實現民主的整個過程,而不是其中一個。 事實上,民主在古希臘誕生之時,從民主選舉到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公民都是參與其中的。二戰後,西方民主過分突出“競爭性選舉”,而忽視了其他環節,弱化了“過程性”,民眾在選舉的時候被喚醒,選舉之後就沒有多少行使民主權力的機會,導致不少國家被少數政客所代表的大型利益集團綁架。 中國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十分注重“過程性”,選舉、決策、管理、監督各環節都有人民參與。以“協商民主”為例,有事前商量、事中商量,事後還要將商量的結果向相關方面進行通報。 如今聚焦“過程性”看香港,香港各界和市民是施政報告的全程參與者。這兩年,特區政府公佈了施政報告的大框架,每個方面如何做,請社會各界和市民提供建議。 香港是一座城市,社會結構單一,地盤不大,人口不多,信息發達,市民表達意見的渠道非常便捷。儘管如此,施政報告的公眾咨詢期限長達兩個月,令大家都有充分的時間思考、醖釀、推敲,然後提出建議。 從本質上講,注重“過程性”彰顯了“合作治理”的理念。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強調共治、共建、共享,民眾既是社會治理的參與者,也是受惠者,民眾和政府一起尋找社會“最大公約數”。一旦找到“最大公約數”,釐清施政重點,落實到位,民眾的滿意度就會提升。可以說,注重“過程性”,提高了民主的成色。 從“人民性”看施政報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諦”,要“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參與實踐,保證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廣泛持續深入參與的權利”。 習近平總書記講到“保證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廣泛持續深入參與的權利”這句話非常關鍵。在中國內地,選舉僅是行使民主權利的一種方式,在決策、管理、監督各個環節,人民都有參與的機會和渠道。 中國內地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情況複雜得多,香港社會結構簡單,在愛國者治港落實後,除了區議會、地區三會和關愛隊構成基層治理框架之外,施政報告的公眾咨詢是讓民眾參與日常政治生活的最重要渠道。 聚焦“人民性”看香港,施政報告公眾咨詢彰顯了市民的參與權。有多家智庫不久前先後發佈了施政報告公眾咨詢期間市民最關心的各項政策範疇,關注度居於前三位的分別是:土地房屋、本地消費、香港如何維護獨特性的國際化。 以上三個問題正是香港繁榮發展的重點、焦點、難點問題,中央關心支持,特區政府大力推展,市民建言獻策,大家都來用心用力解決這些問題,就能形成合力,推進香港發展進步,這才是真正的民主、管用的民主。看當前的香港社會,“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理念,在施政報告公眾咨詢的這個環節得到充分體現。 平心而論,香港過去盲目追求西方式民主,造成社會週期性振蕩和社會分化、惡鬥不斷,導致了2019年“黑暴”,令香港損失慘重。施政報告公眾咨詢折射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特徵,這才是香港民主之路的正確方向,香港應朝著這個方向繼續探索。 2023年12月,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全國港澳研究會成立十週年慶祝大會上的致辭中講到:“把香港這個家園守護好、建設好、發展好,是每位香港居民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只要每位居民都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做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必將匯聚成建設香港的磅礡偉力。” 香港特色的“全過程人民民主”,需要全體市民的參與,從點滴小事做起,把民主的真諦落實到每一個具體環節,假以時日,香港必能探索出符合“一國兩制”要求、切合香港實際的民主之路。 (本文作者爲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李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