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屠海鳴:從《繁花》在港熱播看到了什麼?

分享到:
2024-06-25 10:36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最近,一部名為《繁花》的電視劇風靡了本港的大街小巷、千家萬戶,成為市民茶余飯後、談空說有的焦點。由香港導演王家衛執導的這部電視劇自6月3日在TVB翡翠台播出以來,在香港掀起了一股“繁花熱”。

《繁花》由上海作家金宇澄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的上世紀九十年代上海灘的故事。在TVB翡翠台開播前半年,這部電視劇在上海和中央電視台播出後,為歲末年初的內地平添了一味綺麗柔靡、綽約多姿的腔調。TVB審時度勢,把它引入香港播放。然而,一開始,業界對其獲得的反應並不看好,理由有四:其一,該劇以普通話、上海話版本雙聲道播出,沒有粵語版本,不符合本港市民的欣賞習慣;其二,該劇在內地已經熱播,不少人已經看過,不再有新鮮感和神秘感;其三,該劇檔期不算最好,安排在TVB每週一至五晚間9點30分-10點30分;其四,主要演員中沒有熟悉的香港藝人,無法吸引香港的粉絲“基本盤”。然而,《繁花》在港播出三周後好評不斷,令人驚喜連連。

那麼,從《繁花》在港熱播可以看到什麼?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觀察。

圖為《繁花》宣傳海報。

“草根崛起”,感同身受

《繁花》以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上海為背景,重點聚焦1993年至1994年那個改革破冰、紅利迭出的激情年代,中國股市一路狂飆,各色人物在時代背景下命運跌宕起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青年阿寶,他憑著聰明的稟賦、守信用的品行、敢想敢乾不怕輸的膽識,以及“老法師”爺叔的指點和紅顏知己的相助,一手做股票,一手做外貿,一步步從“阿寶”變成“寶總”,實現了“草根崛起”。

在中國改革開放45年的歷程中,1992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那年春節過後,年事已高的鄧小平先生一路南下,發表了著名的“南巡講話”,中國改革開放再次邁開大步,“春天的故事”造就了市場的繁榮。《繁花》中呈現的股票、外貿正是那時火爆起來的。“阿寶”變身為“寶總”,正是在那個時代背景之下實現“華麗轉身”的。

香港發展到今天,同樣經歷了許多變革,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主動承接歐美產業轉移,到回歸後利用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當好“超級聯絡人”;在內地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中,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越來越穩固。

在每次變革的關鍵時期,那些眼光長遠、思維敏銳的人總能書寫商業傳奇。上世紀八十年代,霍英東先生堅信內地真心搞改革開放,他率先在廣東投資,帶動大批港商投資內地;回歸前夕,李嘉誠先生堅信“一國兩制”會令香港越來越好,不會越來越差,關鍵時刻籌措巨資,接手了許多不被看好的資產,為穩住香港經濟起了重要作用。

個人奮鬥與時代潮流同頻共振,就會演繹無數精彩故事。《繁花》呈現的是一段真實的歷史,內地人感同身受,香港人也感同身受。

時下,全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香港在疫情之後重返國際舞台,為應對外圍環境的變化,正在積極调整发展思路;內地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變革,意味著機遇,遍地都是機會,一切皆有可能。許多人都渴望通過個人奮鬥改變命運,阿寶“草根崛起”的故事,點燃了人們的激情。

一部電視劇,寄託創業夢。從《繁花》熱播可以看出,上海人和香港人都有創業的夢想,都有刻苦耐勞、勤奮拼搏、開拓進取、靈活應變、自強不息的基因。

 “滬港故事”,彼此“讀懂”

導演王家衛在《繁花》劇集花絮中說:“在我以前的電影里,我在香港看到了上海;在這部劇里,我在上海看到了香港。”

事實上,上海和香港兩座城市淵源很深、血脈相連,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當上海被稱為“東方巴黎”的時候,上海是許多香港人羨慕的地方;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大批上海人移居香港,給香港注入了“商業血液”;上世紀八十年代,當香港躋身“亞洲四小龍”,香港成為上海學習的對象;1997年香港回歸後,上海在東,香港在南,成為中國版圖上最璀璨的兩顆明珠。現在,滬港兩地經濟合作、人員往來、文化交流越來越密切,每天都有無數個精彩的“滬港故事”在發生。正是因為有如此緊密的聯繫,需要一部講述“滬港故事”的電視劇出世。

《繁花》既是上海人的故事,也是香港人的故事。導演王家衛是出生於上海的香港人,作為一位屢獲國際大獎的傑出導演,他對海派文化與香港文化理解透徹,以高超的技藝征服了觀眾。從場景看,上海黃河路的霓虹燈與香港銅鑼灣的霓虹燈何其相似;從劇情看,許多劇情與香港掛鈎,比如:香港工商團體代表到訪上海、股市操作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學自香港、到香港半島酒店談生意、從香港帶回服裝生意的訂單、香港名廚與廣東菜進駐上海成為名牌;從人物設計看,上海青年阿寶有堅韌和執著的個性,劇中其中一位女主角李李,很鐘情於香港,她聰明、獨立、有追求,與男主角演繹了令人難忘的愛情;從音樂設計看,30集共出現57首插曲,大多數都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推出的港台流行金曲,比如,張學友的《偷心》、趙傳的《我是一隻小小鳥》、王菲的《執迷不誤》、張雨生的《我的未來不是夢》等;從時代背景看,那時候的上海和香港都處於劇烈的變革時期,香港人在時代浪潮中拼搏的身影,在《繁花》也能看到.....

一部電視劇,承載滬港情。從《繁花》在港熱播可以看出,上海和香港兩座城市能彼此“讀懂”、互相欣賞,未來還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間。不僅,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越快越深,《繁花》中的成功故事,還會演譯的越來越多。

共同記憶,激發共鳴

《繁花》於去年年末在上海播出、今年年初在央視播出,收視率很高;最近在香港播出,也是反應熱烈。這是因為《繁花》呈現了內地和香港的共同記憶,令人產生強烈共鳴,從中可以看兩個規律:

其一,有“大同”不懼“小異”。TVB翡翠台播出《繁花》前,有人擔心此劇沒有粵語聲道會影響很大,現在看來這種擔心是多餘的。由於這部電視劇觸動了人們共同的情感之弦,激發了心靈共鳴,語言上的“小異”並沒有成為傳播障礙。

其二,新題材不輸老題材。自2000年開始,TVB翡翠台黃金時段播出眾多內地劇,其中包括《康熙微服私訪記》《鐵齒銅牙紀曉嵐》《少年包青天》等歷史劇;近年來,又引進家庭倫理、青春偶像、懸疑劇,也獲觀眾青睞。此次《繁花》在香港熱播說明,反映內地改革開放背景下商海故事的題材同樣受歡迎。

前些日子,筆者偶遇《信報》老總,她曾在TVB工作過多年。當我們聊到《繁花》在港熱播,她告訴我,TVB作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電視台,其實就是香港幾代人追夢的“窗口”。確實是這樣,在過去56年間,TVB早巳成為香港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它以創新的製作理念和專業的團隊,致力推動華人電視文化的發展,塑造了一代又一代觀眾的記憶。從《上海灘》到《巾幗梟雄》,再到《陀槍師姐》和《新聞女王》,TVB的作品在時代變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一部電視劇,打開新思路。《繁花》熱播啓示人們,香港的文化機構應主動承擔起兩地文化交流傳播的社會責任,發現和引進內地的優秀作品,讓香港市民全面、客觀、準確的瞭解內地。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在香港特別行政區2024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幕典禮上的致辭中指出:“融入國家是為了更好地融入國際、擁抱世界,是為香港的獨特優勢和香港的發展擴容賦能,讓香港的特色和優勢更加彰顯。”

文化傳媒機構促進香港與內地的文化交流,正是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體現,也有利於香港融入國際、擁抱世界,如此看,《繁花》在香港熱播,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譚暢】

視頻

更 多
李家超談上任兩周年:不斷提速提效,讓香港這艘船加速向前邁進
中通社專訪李家超:國安風險千變萬化,不能讓傷口再被挖開
巴黎奧運|港隊羽毛球奪四項奧運資格 小將冀衝擊金牌
從-3.7%到+3.3% 香港經濟正全速向前
巴黎奧運|相隔12年 港隊王嘉莉奪女子柔道參賽資格!
登上澳門最高建築 來自233米的高空VLOG!
曾志偉、譚詠麟也來打卡!香港明星足球隊試行深中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