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屠海鳴:究竟應該怎樣看待港人北上消費潮?

分享到:
2024-06-13 09:54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剛剛過去的端午節,香港與內地的“雙向奔赴”再次出現巨大落差。

據統計,在端午節開始前的上週五(6月7日)已有約30.6萬人次經高鐵西九龍站、港珠澳大橋及不同陸路口岸北上;週六(8日),有約46.6萬人次北上;周日(9日)有約37.9萬人次北上。三天時間約有115萬人次港人北上內地。

香港中通社圖片。

端午前夕,本港也做足功課,期待3天吸引內地45萬人次來港;但統計數字顯示,總共約25.3萬人次內地遊客來港。不少店鋪生意慘淡,食肆業感知最為明顯,初步估計,端午假期,食肆生意額較去年減少三成。

香港與內地去年復關以來,已經歷了兩個清明節、兩個端午節和一個中秋節小假期,兩個“五一”長假和一個“十一黃金周”,現在看來,港人在假期北上消費已成趨勢。從地理範圍來看,已從深圳、廣州、中山擴展到武漢、長沙、福州;從消費領域來看,已從旅遊、餐飲、購物擴展到健康醫療、文化娛樂等領域。與“北上消費”火爆場景相對應的是,內地遊客來港的態勢不溫不火,不如預期。

那麼,究竟應該怎樣看待港人北上消費潮?有人認為,這主要是匯率變化令港幣增值所致。這固然是最直接的原因,但對香港和內地消費環境的認識不能就此止步,還有諸多問題值得觀察、分析、反思。

“軟硬聯通”俱佳,北上閘門打開

2022年2月,1港元兌0.8元人民幣;2024年5月,1港元兌0.93元人民幣。這意味著“香港掙錢內地花”比兩年前更划算。

由於香港實施的聯繫匯率制度,港幣隨美元波動。兩年來,美元多輪強勢加息,間接導致港幣相對於人民幣升值。香港居民持相同金額的港幣,在內地可以購買到更多的商品和服務,這是不爭的事實。

但僅僅看到這一點還不夠,還要看到香港與內地的“硬聯通”和“軟聯通”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打開了互聯互通的閘門。

深港高鐵於2018年9月開通,港珠澳大橋於2018年10月開通,其後就遇到了2019年的“修例風波”和隨後的三年疫情。這兩個重要通道真正發揮作用,還是去年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後。加之四年多來大灣區廣東9市及內地的交通建設發展迅猛,不僅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已形成,而且大灣區連接全國的高鐵、高速公路、飛機航線、輪船四通八達,輻射半徑越來越長,香港與內地的“硬聯通”今非昔比。

去年以來,香港與內地的“軟聯通”也加快步伐。比如,香港“八達通”推出“全國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計劃,港人憑此卡可在內地超過336個城市搭乘有“交通聯合”標誌的公共交通工具,包括超過3.8萬條公交車線,以及48個城巿的地鐵等軌道交通鐵路和城巿渡輪使用。又比如“移動支付”問題,香港居民可通過內地銀行賬號直接綁定微信或支付寶等進行線上線下支付;同時,微信支付也支持通過回鄉證等證件綁定外卡進行支付,這極大地方便了港人內地消費。再比如,大灣區的許多停車場,已完成港牌車自動識別系統、智能支付系統升級改造,車輛實現“秒進秒出”。

內地消費提升,滿足多樣需求

“北上消費”令人著迷,根本原因是內地消費水平明顯提升了,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質優價廉。以往,內地商品給港人的印象是“價廉質低”;現在,內地商品早已蛻胎換骨,在市場洗禮中,那些質量低劣的商品早就被淘汰,嚴格的市場監管,也令假冒偽劣產品無藏身之地。

二是消費體驗好。與香港相比,內地的商場寬敞大氣,配套設施齊全,服務貼心。比如,逛商場走累了,會發現不遠處就有按摩椅,掃一掃微信,即可使用。營業員笑臉相迎,無論你消費不消費,無論你操什麼口音,都不會受到歧視。

三是服務創新層出不窮。比如, 深圳針對香港推行的跨境外賣。香港居民點深圳外賣,將地址填寫在口岸附近,自己過去拿或者讓親友過去拿。內地現在也有一些兩地通勤的人兼職做跨境外賣,或反向代購業務,給一定的手續費可以直接幫忙跨境送到指定位置。有些所購物品加上手續費,也比在香港買更便宜。

四是選擇餘地大。港人假期北上,不全是在廣東消費,由於時間較為充足,交通便捷,許多人深入到武漢、福州、長沙等地。越是深入內地,越發現內地天地廣闊,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秀美,民族風情多姿多彩。遊覽不同地方的名勝古蹟,體驗不同風格的民宿,品嘗不同風味的美食,購買各具特色的商品,這令長期看慣了高樓大廈的港人驚喜連連,感觸頗深,贊嘆不已。

“同台競技”常態,“練好內功”破局

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形成,香港與內地往來越來越便利,內地的交通條件越來越好。這些變化,實質上令香港和內地城市、特別是與大灣區城市“同台競技”,香港要吸引內地遊客,若還用昨天的眼光和思路,實在是行不通了!

香港的“夜繽紛”活動雖然規模不小,但創新還需放大,“維港煙花秀”屬於“傳統劇目”,來港遊客順便看看倒是可以,要讓內地人專程來看,還需增加吸引力。

現在,內地許多城市的夜經濟很活躍,夜景也讓人眼花繚亂。上海外灘夜景、山城重慶立體式夜景,大氣、上檔次,廣為人知;許多中小城市的夜景也別具一格。“桂林山水甲天下”,廣西桂林市把自然山水與多彩燈光完美結合,營造出如夢仙境,令人流連忘返。而“煙花+無人機”點亮夜空,在內地也早已不新鮮。

再看香港的歷史文化街區,與內地一些城市還是有差距。西安的大唐不夜城,成都的寬窄巷子,重慶的洪崖洞,都是著名的網紅打卡地,令人印象深刻。香港哪個街區能夠體現“中西文化交匯點”的特徵呢?不是一下子能夠搜尋的到的。除了“維港風光” “山頂纜車”,香港給人留下的印象似乎停滯不前。

香港與大灣區乃至更多內地城市“同台競技”已成常態,香港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內地、用老套路搞旅遊、用老態度對待內地遊客,必須苦練內功,破局創新!

其一,打“國際牌”。香港業界對內地遊客的口味瞭解不深,推出的旅遊項目缺乏特色。其實,香港最大的特色是“國際化”,應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思路,多多舉辦一些在內地看不到的國際文化體育活動和藝術展覽,吸引內地高端消費群體來港。

其二,增“親和力”。香港服務業的親和力遠遠不如深圳和廣州,特別是對粵語地區以外的內地遊客,普遍不夠熱情,甚至經常出現歧視現象。俗話說:“風水輪流轉”,內地已不是過去的內地,香港也不是過去的香港。若真心吸引內地遊客,就不能高高在上。特區政府推動“禮貌行動”,應成為港人的“自覺行動”。

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打開閘門”是歷史必然;到內地消費性價比高,港人“北上消費”是理性選擇。搞活香港經濟,需要向中央爭取更多優惠政策,但最重要的是“練內功”、增魅力。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香港特區2024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致辭中指出:“香港由治及興本質上就是一條創新變化之路。大家不能用昨天的老眼光看待今天的新形勢,不能用昨天的舊思維解決今天的新問題”。

回味夏寶龍的這段話,我們應增強識變、應變、求變的緊迫感。如何讓香港成為“最靚的仔女”?這才是政府和業界應該做好的命題。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譚暢】

視頻

更 多
賴清德堅持“台獨” 台商苦不堪言:希望領導人對基層百姓多用心
來到大陸後,台灣青年的真實心聲
【通講壇】菲律賓“鬧海”戲碼不斷 是要試探中國海警新規底線?
香港理大校長滕錦光:讓科研能夠在現實的生活中應用
香港理大校長滕錦光:要“搶”人才 也要有舞台
聽澳門特首賀一誠談談什麼是“澳門的底氣”
從“坐一天”到“睡一覺”,香港新開通的“夕發朝至”動臥列車體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