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屠海鳴:香港“兩個歷史新高”意味著什麼?

分享到:
2024-05-28 10:46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最近,香港有兩個數據,引起中央、本港和內地民眾極大的關注。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在社交平台發文表示,一是截至今年4月,香港共有超過143萬間本地公司,為歷史新高。新公司成立的數字持續增長,按月增加約1.2萬間新公司,較解散公司約7400間為高,繼續錄得淨增長。二是同樣截至今年4月,本港共有約1.5萬間非香港公司,同屬歷史新高。同時 ,今年4月提交破產呈請書和清盤呈請書的數目均錄得按月下跌。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一個地方的企業“活”的怎樣?與這個地方的生態環境密切相關。“兩個歷史新高”標誌著香港是適合企業經營和發展的地方。

企業“用腳投票”,看好香港營商環境

非香港公司達到1.5萬間,為歷史新高。這當中,有眾多國際企業及國際家族辦公室,這說明,香港依然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城市,並不是某些人所說的“走向封閉”。

李澤鉅先生是本港工商界一位很具影響力的代表人士。他近日出席長江基建(01038)股東會時表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愈多的國際企業及國際家族辦公室,不論主理人的種族或國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只會愈加鞏固,香港的經濟底氣亦會更好,有利長遠發展。”

李澤鉅先生過往還曾經表示,必須要保住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畢竟全球只有三數個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於過去多年來成為其中一個,可謂來之不易,千萬不能失去這個地位。

李澤鉅先生所言,指出了香港營商環境的獨特優勢——國際金融中心。擁有這一優勢,再加上背靠內地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香港作為聯通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資本通道”,香港定會成為吸引資本的“強磁場”。

本地公司超過143萬間,成為歷史新高。這同樣令人振奮!這說明,在經歷了2019年“修例風波”以及隨後的三年疫情打擊後,香港已走出最艱難的時期,本地企業的生存狀況明顯好轉。而本地工商企業按月增加約1.2萬間新公司,解散約7400間,“生”大於“死”,更說明本地工商企業界看好香港發展前景。

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近日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香港地位被新加坡取代絕非事實。香港仍有不少優勢吸引外來投資者。”香港本地企業和非本地企業創下“兩個歷史新高”,印證了丘應樺的說法。

香港不僅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金融中心,擁有健全的法律和金融體系,還奉行簡單稅制及低稅率,與全球緊密連接,被譽為“自由港”。開放包容的經濟體系,是香港任何時候也不能丟棄的“金飯碗”。企業用腳投票,選擇香港,提醒我們更應把這個“金飯碗”端好、用好。

外圍環境漸好轉,主動作為初見效

最近,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出訪歐美,推廣“香港商機”。此次活動由廣東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區政府和澳門特區政府聯合主辦。在法國期間,陳茂波出席“粵港澳大灣區一歐洲(法國)經貿合作交流會”;在美國期間,陳茂波將到加州三藩市和柏克萊市訪問,並將會率領特區政府代表團出席“中美灣區對話”“中美地方氣候行動高級別活動”。

陳茂波此行有兩點值得關注:一是走進歐美。歐美是香港的“高淨值客戶”,但近年來受政治因素影響,一些企業擔心香港營商環境變差,對香港投資並不積極,向歐美說好“香港故事”非常重要。二是大灣區組團推介。粵港澳三地一起“走出去”,更能體現各自優勢和整體優勢。投資者的需求,有的香港可滿足,有的澳門可滿足,有的廣東可滿足,總之,“總有一款適合您!”,推介效果更好。由“大灣區三地攜手歐美行”可見,特區政府“營銷香港”不斷持續加力。

 事實上,行政長官李家超及本屆政府就任以來,在優化營商環境、拓展發展空間、引進重點企業和優秀人才方面不遺餘力,已見到實效。本月21日,陳茂波在香港大學出席“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香港論壇:創新驅動的永續發展”時表示,自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在2022年底成立以來,香港已引進50家重點企業,會為香港帶來超過400億元(港幣)的投資。

今年以來,特區政府在“盛事經濟”上持續發力。李家超前不久宣佈,今年在港舉辦的國際盛事將超過210個,引發內地和周邊國家、地區民眾的極大興趣。這意味著本港每三天就有兩個盛事活動,其密度前所未有。行政長官親力親為推動盛事,確實不一樣。

“盛事經濟”給香港帶來的是雙重效益:一是拉動本地消費。大型國際文化體育賽事會吸引大批境外人士來港,尤其大灣區人士居多。二是擦亮香港“金字招牌”。香港在許多領域擁有全球領先、亞太領先的優勢,每一次國際盛事,都是對香港極佳的推介,加深各地民眾對香港的印象,提升香港美譽度。

拼經濟、謀發展,政府主動作為,並不意味著政府“包攬一切”。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在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致辭中曾表示:“特區政府會匯聚政、商、民三方力量,聚焦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動香港在亞洲以至國際舞台上擔當好內地與世界的橋梁,也會發揮好香港超級聯繫人、超級增值人的角色。”

筆者留意到,特區政府管治團隊的好幾位局長都主動當好“官”與“商”的“橋梁”,促進工商界與政府合作,推進相關項目,像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還主動當好“官”與“民”的“橋梁”,特別是引導青年人參與政府推動的盛事項目。總之,政府構建“政府牽頭,各方參與,合力推動”的格局,推動經濟發展。

內地撐港力度大,中資企業挑大梁

“兩個歷史新高”背後還有什麼值得解讀的信息呢?

最近,特區政府投資署表示,自香港家族辦公室團隊2021年成立以來,專責團隊已協助64個家族辦公室在香港設立機構;在60個新設立的家族辦公室中,約六成來自內地,近兩成來自東盟,其餘則為歐美及中東等地區。

最近,香港股市回暖,恆生指數一度實現“九連升”。由於近期中國經濟數據比預期為佳,國際資金繼續加配人民幣資產,中資股估值大翻身。眾所周知,港股市值八成為中資股。

據悉,特區政府引進的50個重點企業約八成來自內地。“50”這個數字看上去不大,但這些企業之所以被定義為“重點”,是因為他們會帶動更多配套企業來港。一個企業的背後是一群企業,每個企業都會造就一個企業生態圈。

由此可見,內地撐港力度大,中資企業挑大梁。去年香港經濟增長3.2%;今年首季,香港經濟增長2.7%。這背後,是內地經濟強大的推動力。

也許有人會認為,內地對香港經濟的推動力越大,說明香港的“內地化”趨勢越突出,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特色越淡化。這個觀點是片面的,也是錯誤的!

不妨比較一下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的數據。去年全年至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均保持5%以上的增長,是全球經濟平均增長速度的兩倍 。在世界主要經濟體當中,法、德、英、日、韓經濟增長幾乎停頓;其中,德國去年經濟負增長;美國去年經濟增長2.5%,今年首季也只有1.6%的增長。

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由於內地與香港經濟聯繫緊密,內地對香港的經濟增長貢獻率雖然官方沒有公佈數據,但應遠遠大於30%。也就是說,不是香港國際化特色衰減,而是內地發展增速高、發展快,才出現了來港企業中內地企業佔比多的情形。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香港2024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活動致辭中指出:“今日之香港,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張開雙臂歡迎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和朋友們。有偉大祖國做堅強後盾,有全體港人的努力打拼,香港由治及興未來可期、前景廣闊,我們堅信,新時代列車‘香港號’的車輪一定會滾滾向前、不可阻擋!”

夏寶龍的致辭給香港注入巨大信心,令人印象深刻。如今,香港本地企業和非本地企業創“兩個歷史新高”,表明香港經濟回暖。有國家強力支持,有港人一齊努力,香港經濟定會越來越好!

(本文作者爲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譚暢】

視頻

更 多
落馬洲河套區再添“新成員”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開幕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