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屠海鳴:怎樣看待區議會選舉“最後1公里”

分享到:
2023-10-16 12:24 | 稿件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字號:

新一屆區議會選舉提名期將從明天(17日)開始至本月30日。此次直選議席減至88席,從目前情況來看,本港社會各界對區議會選舉的關注度還不夠高。有人認為直選議席大幅度減少無足輕重,誰當議員都無礙大局,沒必要太關注;有人認為參選人須獲得3名“三會”成員推薦,此規則足以將亂港派擋在門外,愛國愛港人士入閘沒有懸念,用不着擔心,也沒必要太關注。

香港社會對區議會選舉關注度的減弱,說明區議會回歸基本法規定的功能,不會成為政治爭鬥的平台,這是好事。但換個角度看,市民對區議會選舉過分冷淡,似乎隨便甚麼人都可以當選區議會議員,則是對香港基層治理和民生福祉不關心的表現,未必是好事。

那麼,怎樣看待新一屆區議會選舉的“最後1公里”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3個角度來觀察。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區議會改革 旨在做強基層治理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暨第六屆特區政府就職典禮的重要講話中,對香港提出“四點希望”。希望之一就是“着力提高治理水平”。他指出“完善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增強治理效能,是把香港特別行政區建設好、發展好的迫切需要。”

習主席講的“完善治理體系”,就是要對香港的整個治理體系進行檢視,及時發現問題,並進行完善。既要完善“高層治理”,也要完善“基層治理”;或者說,既要完善政權組織,也要完善非政權組織。新選制實施後進行的選委會選舉、立法會選舉、行政長官選舉,對香港治理體系中的高層進行了完善,把“愛國者治港”的原則落實到了政權組織。區議會屬於香港治理體系中的基層平台,按照基本法的規定屬於非政權組織,也需要完善,把“愛國者治港”落到實處。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區議會在基層治理中發揮核心作用,讓區議會回歸基本法規定的“服務”和“諮詢”職能非常重要。惟有如此,區議會才會成為特區政府的幫手,而不是對手;成為服務基層市民的貼心人,而不是挑撥離間的搞事者。

區議會的職能要回歸“服務”和“諮詢”,區議員的角色自然而然要回歸“服務員”和“信息員”。這就要求區議員具備3個明顯素質:一是善於與政府部門官員溝通、二是善於與“三會”成員合作、三是善於發現和解決市民的矛盾和困難。這3個方面的素質,需要3個不同群體來評價,而不能僅由市民這一個群體來評價。因此,區議會議員採用“委任+間選+直選”的方式,選人途徑由一個變為3個,拓寬了選人的視野,更有利於選賢任能。

因此,區議會直選議員席位減少與民主毫無關係,而是與提高治理水平密切相關。我們不能總是從“民主”的視角看問題,而應從“治理”的視角看問題。這項改革有利於提升治理效能、實現良政善治,為香港由治及興提供正能量,就應該受到廣泛支持。

區選關乎民生福祉 勿空喊口號

在一部分市民看來,區議會直選議員大幅度減少了,似乎行使民主權利的機會減少了,選舉就變得與自己關係不大了,沒必要關心。持這種看法的人是“一葉障目”,讓“民主”這一片“葉子”擋住了視綫。按照基本法的規定,區議會是非政權組織,是政府服務功能向基層的延伸。區議會議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與民政專員配合,辦好民生實事。選舉甚麼人當區議員,直接關係民生福祉。

時下香港的民生難題不少,解決每一個難題都不輕鬆。特區政府也不是萬能,需要包括區議員在內的地區工作者一起來想辦法推動。

比如政府推出公屋建設計劃,選址卻屢遭阻撓,一些社區居民反對公屋建在自己社區旁邊,反對的理由五花八門。若區議會議員有大局觀,則可做好政府和居民之間的溝通協調工作,促使各方形成共識,推動公屋建設,造福基層市民。

又比如,香港開發的區域較小,許多社區只有居住空間,沒有綠化空間,這樣的人居環境不僅與被譽為“花園城市”的新加坡有天淵之別,與深圳、廣州、中山也有很大差距。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間做好綠化?社區人士首先要有想法,與政府工作人員一起找辦法,攜手改善人居環境。

解決諸如此類的民生問題,需要的是腳踏實地的實幹家,而不是空喊口號的“政治家”。因此,選甚麼人當區議員,其實關係到社區居民的生活品質,也關係到全港市民的生活質量。

從某種意義上講,區議會議員是幹出來的,不是競選出來的。過往也有一些崇尚實幹的區議會議員,有的不善言辭,有的不屑於作秀,有的不懂得投機取巧,但他們年復一年的埋頭為社區居民做了許多好事。在“修例風波”期間,市區交通受阻時,他們想方設法幫助大家出行;在第5波疫情來襲、居民缺醫少藥時,他們日夜奔波,聯繫救助物資;在“9.7”暴雨來襲時,他們奔波在救援一綫,急人之難。這樣的人正是理想的區議員人選,市民應該多發現、多推薦身邊這樣的人,鼓勵支持他們提名參選。

愛國愛港是底綫 責任心才幹關鍵

市民們看到,最近一段時間,民青局局長麥美娟深入社區,聽民聲、悟民情,在與市民的交流中反覆解釋區議員的職責,讓市民準確認識區議員的角色定位,呼籲市民及時發現和支持熱心社區事務的人,為自己的幸福生活投下一票,這正是全身心為市民福祉負責任的體現。

也有一些愛國愛港陣營成員看來,區議會選舉的規則改革後,直選的88席全部由愛國愛港人士擔任是完全有把握的。只要是愛國愛港人士當選,至於是張三、還是李四,就不重要了,何必過分關心和投入呢?

這個邏輯看似有幾分道理,實則是不負責任的一種表現。“愛國愛港”是底綫,守住底綫是最基本的要求,如同考試僅達到了及格綫。香港的基層治理水平要提升,僅達到及格綫是不行的,還必須達到優等綫。因此,區議員在符合基本要求的同時,還要有責任心、有才幹。

所謂“有責任心”,首先要熱愛社區工作。社區工作比較繁雜,在有些人看來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幹得再好,也沒有成就感。如果是這樣的心態,對社區工作沒有激情,也就談不上責任心。其次要願意奉獻。社區工作不顯山露水,沒有甚麼“曝光度”,口碑僅在鄰里街坊中,在有些人看來,如此“默默無為”,付出再多也沒有多少回報,不符合自己的價值取向,這樣的人也不會有責任心。

所謂“有才幹”,首先是調查研究的才幹。各個社區的情況不同,僅靠民青局官員及各區民政專員,要把每個社區的情況摸清楚,是不大可能的。區議員應是調查研究的高手,善於收集民意。其次是溝通協調的才幹。要讓政府官員聽懂並接納市民的訴求,要讓政府的惠民舉措落地見效,區議員“穿針引綫”的作用非常重要,區議員應該成為官員和市民都喜歡的角色。

國安法實施後,反中亂港勢力銷聲匿迹,愛國愛港陣營空前壯大。時下愛國愛港人士眾多,但並非每個人都適合擔任區議員,一定要把那些既符合“愛國者治港”標準、又有責任心、有才幹的人選出來擔任區議員,這樣才能真正改善基層治理。

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高度關注香港的基層治理。他今年4月在香港考察調研時,反覆強調要打通香港治理的“最後1公里”。

“最後1公里”能否打通?新一屆區議會選舉是關鍵。期待香港市民、特別是愛國愛港人士高度關注這次選舉,支持那些可為基層治理貢獻正能量的人士進入區議會,為香港的良政善治加一把力。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及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刘春】

視頻

更 多
落馬洲河套區再添“新成員”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開幕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