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屠海鳴:中美科技戰正酣 香港須靈活應變

分享到:
2023-08-21 11:24 | 稿件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字號:

再過幾天,27日5年一簽的《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就將到期。1979年中美建交後,兩國政府簽署了這一協定,此後每5年續簽一次。在中美關係正常時,續簽不是問題,但今年能否簽署該協定卻充滿變數。有10位共和黨籍的美國國會議員於今年6月給國務卿布林肯寫了封公開信,“強烈建議”美政府不要續簽該協定。他們聲稱中國會因此在關鍵技術上取得優勢,有助於中國實現軍事現代化,宣稱“美國必須停止助攻自己的毁滅”。美國最終是否續簽,現在尚不可知。

當地時間8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命令,限制美國企業在半導體和微電子、量子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AI)系統等幾個敏感技術領域的對外國投資,包括中國內地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上周四(17日),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即將訪華。據悉,雷蒙多訪華的一個重要議題,是與中方討論鎵、鍺等相關物項的出口管制問題。中國從8月1日起對鎵、鍺等相關物項實行出口管制。

《中美科技合作協定》 快到期

中美之間的這一系列動作看得人眼花繚亂,其背後隱藏着甚麼邏輯?香港如何應對?值得深入分析。

《中美科技合作協定》確立了雙方合作的平等關係,該協定並非致力於“高精尖”前沿科技合作,主要是涵蓋環境、農業科學、物理和化學在內的基礎研究。

既然是“合作”,一定是雙方受益的事情,不存在“強制性”問題。況且,中美科技之間的實力差距很大,美國一直很強勢,如果說“強制性”,從常理來分析,那也是美國佔上風,為何美國對此表現得如此敏感和小氣?這說明美國政界對中國的科技進步普遍產生了焦慮,為打壓中國科技發展,可以不擇手段、不怕傷及自身。

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是為全球客戶提供數據與分析的公司,其數據顯示2019年在被引用次數前1%的頂尖論文(通常被稱為諾貝爾獎級論文)中,中國論文數量的佔比首次超過美國;2020年,中國論文在被引用次數前10%的論文中的佔比也超過了美國。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在全球化時代,關起門來搞科技創新的逐漸減少,國與國之間合作進行科技創新的佔比愈來愈大。時下美國4成以上的科研成果都有外國研究人員參與,中美互為第一大科研合作夥伴。

研究還發現,在某些戰略領域,美國對中國的依賴程度要高於中國對美國的依賴。比如2017至21年,在納米科學領域,中美合作成果佔美國科學家高質量研究的27%,但只佔中國科學家此類研究的13%;在電信領域,中美合作成果佔中國此類研究的10%,但佔美國此類研究的33%以上。

中國在科技創新上直追美國,這並非是壞事。如果美國能夠以良性競爭的思維去想問題,兩者相互競爭、相互合作、相互促進,可以讓科技改變生活,為全世界人民提供高品質的科技產品,為人類科技事業發展做出貢獻。但令人遺憾的是,美國的政客都不這麼想,他們焦慮無比,不僅在前沿科技領域要對中國實行封鎖,在一般科技領域也要限制,不惜提出“停止科技合作”。

美挑起科技戰 中方對策漸多

美國挑起對中國的科技戰,中國最初十分被動。因為缺少思想準備,特別是企業界,認為核心技術能買到,何必自己從頭開始去研發呢?在經歷了短暫的應對乏力之後,現在變得逐漸從容和自信。

今年7月3日,中國商務部與海關總署發布公告,宣布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鎵、鍺等金屬用於生產電動汽車、芯片與部分軍用武器系統,包括用於新一代導彈防禦和雷達系統。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公布的數據,中國的鎵儲量佔全球儲量的68%左右,美國的鎵還不到中國的四十分之一。美國的鍺儲量為3,870噸,全球第一;中國的鍺儲量為3,500噸,儲量第二;兩國佔世界鍺總儲量的8成以上。

美國對鎵、鍺的依賴只是冰山一角,據美國內政部與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分析,在對美國至關重要的54種礦產商品中,中國至少是其中35種商品供應鏈上某一環節的主要生產國。

美國從高科技產品上限制中國,中國則從產業鏈上游入手應對,這有點出乎美國的預料,顯示出中國在應對美國科技領域打壓時思路更寬,辦法更多更管用。你對我“卡脖子”,我也可以對你“卡脖子”。

除了直接“卡脖子”之外,中國的長遠計劃是“科技自立自強”。國家主席習近平曾經指出,“一個互聯網企業即使規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嚴重依賴外國,供應鏈的‘命門’掌握在別人手裏,那就好比在別人的牆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

中國以“科技自立自強”應對美國“卡脖子”,經過幾年努力,中低端芯片已量產。由於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芯片需求市場,如果今後不再需要從外國進口中低端芯片,美國的有關企業產能就會過剩,對華封鎖將反噬自己。當然,科技創新非一日之功,但只要形成了共識,凝聚了力量,中國的舉國體制將會發揮重要作用。從長遠來看,這才是中國最過硬的一招。

中美科技戰對香港的影響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來看:其一,對香港貿易的影響。由於香港是中美貿易的“中轉站”,對美貿易在香港對外貿易中佔據較大份額,隨着美國以“去風險”為由,限制美企在半導體和微電子、量子信息技術和AI系統等幾個敏感技術領域對中國投資,對香港的轉口貿易必然有負面影響。其二,對香港創科的影響。香港創科發展原本就比較滯後,現在,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優勢產品、優勢產業的工作起步不久,美國對華高科技領域的限制,對香港創科發展今後會有所影響。

港聚焦科創2重點 找準着力點

在中美科技戰的大背景下,香港在高科技領域想要與美國合作,基本上是沒有可能了,香港要做好思想準備。香港還應認清科技創新的兩個重點。其一,香港應該依靠國家。香港在某些領域的科研能力走在了世界前列,應與內地合作,特別是與粵港澳大灣區相關城市合作,將其產品化、產業化,做大做強。其二,香港應該貢獻國家。美歐並非鐵板一塊,美國對中國高科技封鎖,也拉攏其他國家封鎖中國,但不能達到預期目的。香港仍可利用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為內地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科技合作穿針引綫。

筆者還注意到,美國企業界對政府發起的對華科技戰反對之聲很大,這倒不是他們對華友好,而是此舉損害了他們的商業利益。這種反對之聲也有可能在適當的時候演變成一股力量,促使美國政府改變對華政策。香港應保持敏感性,隨時觀察這些變化,尋找應對之策,推進香港的創科事業穩步發展。

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非常關心香港的科技創新,今年4月份來港考察時,專程到港大和前海調研,現場直接聽取科研人員和創業者的意見和建議。作為中央港澳工作的“掌門人”,他對香港的支持不遺餘力,將會極力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

美國基於維持其科技霸權地位,對中國的科技封鎖還會持續下去,今後幾年,中美科技戰可能會愈來愈激烈。香港具有靈活應變的傳統優勢,看準大方向,找準着力點,才能趨利避害,在創科發展上有所作為。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刘春】

視頻

更 多
落馬洲河套區再添“新成員”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開幕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