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屠海鳴:如何看待內地疫情防控政策調整

分享到:
2022-12-13 18:52 | 稿件來源:香港《信報》

【字號:

最近,內地防疫政策調整接連放大招。繼優化疫情防控“二十條”出台之後,上周又出台“新十條”。

主要內容包括:按樓棟、單元、樓層、住戶劃定高風險區,不得隨意擴大區域;不按行政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進一步縮小核酸檢測範圍、減少頻次;具備居家隔離條件的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離,也可自願選擇集中隔離收治;除了特殊場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不查驗健康碼;連續5天沒有新增感染者的高風險區,要及時解封。

如果說“二十條”後,一些地方還在徘徊觀望的話,“新十條”一出台,許多地方立即意識到“風向真的變了!”

特別是本輪疫情擴散較為嚴重的廣東、重慶兩地,解封的速度超出了人們的預期,而浙江商界已組團到歐洲搶訂單,用實際行動表達對經濟復常的信心。

如何看待內地疫情防調整?

以筆者之見,這次調整建立在科學防疫的基礎上,適時適度,傳遞了經濟向好的積極信號,也有利於香港加快復常腳步。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防疫新政”適時適度

時下,坊間對內地疫情防控政策調整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是“太遲論”,認為內地應在半年前就放寬防疫措施。

二是“太急論”,認為“彎轉得太快”,突然放寬管控,有人感到失去了保護,風險更大。其實,這兩種看法都是偏頗的。

從全球疫情防控來看,今年七八月份開始,一些國家逐漸放寬防疫管控;9月底,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也首次發出樂觀的聲音,認為“已看到隧道盡頭的曙光”。

到現在為止,全球已有140多個國家取消了疫情管控,特別是卡塔爾世界杯足球賽,3個多星期8個球場,每場都幾萬多人聚集在一起,看不到戴口罩的觀眾,向全球集中展示了“疫情結束”的訊號。

然而,中國放寬的腳步絕對不能快,這是由中國獨一無二的國情決定的。中國有14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67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8.9%。

三年來,新冠病毒不斷變異,致病率、致死率逐漸下降;中國的疫苗接種率不斷提升,老人和兒童的覆蓋率也逐步擴大。

一條下降的曲線和一條上昇的曲線,一直是中國醫學界關注的焦點,哪個時間點是調整防疫政策的最佳時機?

科學家們一絲不苟地觀察分析。當奧密克戎病毒的致病率和致死率低於流感,且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沒有反覆;當內地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種率超過了90%,這個最佳時機就到了。現在調整防疫政策,不能說太遲了。

至於有人認為防疫政策調整“太急”,是因為把奧密克戎病毒的危害性等同於以往的德爾塔等病毒,對新冠疫情仍有恐懼心理。

過去三年來,人們已習慣在防疫政策的保護下生活,當港府提出“人人都是自己的健康第一責任人”,一些人還沒有做好“第一責任人”的心理準備。

釋放經濟利好訊息

內地疫情防控政策調整,說明“全力以赴拚經濟、搞建設”已經成為主基調。疫情對內地經濟的衝擊,以2020年和2022年為最甚。

但經濟最艱難的時期已經過去。12月6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定調明年經濟工作:“穩”字當頭,“敢”字發力;“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讓幹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

同時,明確了五大政策支持:“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并舉,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社會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線。”

這幾句話表明了發力的方向和重點,定會為內地經濟注入巨大能量。

中國經濟增長2020年為2.3%,2021年為8.1%,2022年預計3%左右,疫情三年間呈現“倒V字型”。如果沒有疫情,中國經濟增長正常水平應保持在6%左右,保持持續平穩增長。

如今,隨著防疫政策調整,外部環境的改善,無論是“內循環”還是“外循環”的堵點都將被打通,中國經濟未來的確定性明顯增強。明年中國經濟增長有望達到5%以上,回歸到疫前水平。

香港最大的機遇在內地。在香港上市的中資企業占比愈來愈大;內地企業走向世界也需要香港在金融、航運、會計、法律服務等方面給予支持;香港的科研優勢要轉化為產業優勢,需要與珠三角的高端製造業對接。

如今,內地經濟前景看好,必將給香港經濟帶來紅利。

有利香港盡快復常

內地防疫政策調整已給香港帶來利好。

周日,行政長官李家超宣布,特區政府與廣東省及深圳市已經達成共識,跨境貨物運輸可以實施“點對點”安排,司機毋須再有任何“接駁”,可直接到提貨的地點提貨,或者到交貨點交貨,并且沒有限額,僅需要提前申報。

此舉將大大降低物流成本,香港物流業、運輸業拍手叫好!

隨著內地防疫政策的調整,內地和香港疫情防控的“相似度”愈來愈高,這為全面“通關”提供有利條件,有利於香港盡快復常,市民對此應有足够的信心。

同時,也應看到“通關”仍需要一個過程,必然是一步一步走,不要期望馬上“一步到位”。

從客觀上講,這取決於雙方的疫情防控“相似度”的進一步提升;從主觀上講,這取決於雙方的共同努力。

通關,對於市民來說,最重要的是對內地再認識。以往,不少人認為,內地人來港擠佔了港人的社會資源,新冠疫情以來,內地客源基本斷絕,香港零售業、酒店業、飲食業等等一派蕭條,不少人這才意識到內地客源對於香港的重要性。

通關,對於香港工商界、科技界來說,最重要做好“衝刺”的準備。粵港澳大灣區、特別是前海蘊藏著無限機遇,誰能最快、最準搶到機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誰的準備工作做得好。

如果熱衷於“積極呼籲”而輕視“做好功課”,機遇來了,也抓不住。此次內地的防疫政策、態度都轉跑道了,雖不能稱“忽如一夜春風來”,但曙光近了。

三年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國調整防疫政策,切切實實地證明人類衝出了疫情陰霾!時下,我們要調整心態,以更積極的姿態迎接未來!

(本文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王瑶】

視頻

更 多
落馬洲河套區再添“新成員”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開幕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