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論壇

芬蘭瑞典尋求加入北約,歐洲再無寧日?

分享到:
2022-05-13 20:07 | 稿件來源:香港中通社

【字號:

香港中通社5月13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王豐鈴)芬蘭總統和總理12日發表聯合聲明,宣佈 “芬蘭必須毫不拖延地申請加入北約”,希望“在接下來的幾天內”做出決定。瑞典也表示,將在近日決定是否加入北約。若兩國放棄中立地位,將給歐洲局勢帶來什麼影響?受訪專家直言,這將帶來北約與俄羅斯的直接對抗,從波羅的海到黑海,歐洲再無寧日。

位於比利時魯塞爾的北約總部。圖源:新華社

據悉,待芬蘭議會第一大黨社會民主黨14日做出決定後,芬蘭總統、總理及四位部長將在15日對申請入盟做出最後決定,或在5月15日就提交入盟申請。芬蘭外交部長此前表示,相信芬蘭“最早”可在10月1日正式成為北約成員。

接踵而來的將是芬蘭的鄰國瑞典。瑞典執政黨社民黨將於15日決定是否推翻數十年來反對加入北約的立場。目前約有半數瑞典人表態支持加入北約。如果不出意外,瑞典應在未來幾日正式申請加入北約。

兩國何以決心放棄數十年來小心維護的中立地位 ?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歐盟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13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分析指出,兩國以往忌憚俄羅斯不敢入北約,但現在烏克蘭拖住了俄羅斯、戰線不斷拉長,加上美西方不斷拱火,讓兩國感到是“歷史性的機遇”。

至於芬蘭和瑞典一旦加入北約,是尋找到安全網還是引火燒身?王義桅提出兩種可能性:“若俄羅斯已衰落,不敢與北約正面衝突,加盟北約就是進入安全網。但兩國在正式加入北約前尚有一段“風險期”,無法得到北約直接參戰的保護,若俄羅斯採取的是一種長期戰略,不急於拿下烏克蘭、意圖耗盡歐洲實力,兩國將更加危險。”

北約負責人斯托爾滕貝格此前曾表示,北約將張開雙臂歡迎芬蘭和瑞典,兩國有望快速入盟。英國11日承諾,如果這兩國受到俄軍攻擊,英國將提前給予支持。

王義桅分析指,兩國加入毫無疑問為北約帶來好處,英國的承諾已是提前為兩國加入鋪路。“從戰略安全角度來看,俄羅斯海軍有4個出海口,一個在太平洋沿岸;一個是黑海艦隊的總部塞瓦斯托波爾,俄羅斯拿下克里米亞幷控制烏東地區,正是為確保該地區的戰略安全;另外兩個分別是北冰洋艦隊在摩爾曼斯克、波羅的海艦隊所在地聖彼得堡。若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就像蠍子的兩個鉗子,鉗住了俄軍兩個艦隊。若東部與北部均被堵死耗盡,俄羅斯“四面楚歌”,將失去軍事超級大國地位。”

“從美國軍工復合體利益來看,不斷推進北約東擴,使新加入的兩國採購美式設備、採用美國的指揮體系和標準,既能占有市場大賺一筆,又可輸出意識形態捆綁中俄,為美國對抗“下一個敵人”中國做準備。” 王義桅補充。

俄羅斯安全委員會副主席梅德韋傑夫12日警告說,若瑞典和芬蘭加入北約,俄方將不得不加強其在該地區的防禦,包括部署核武器。俄國外交部更表示要採取“軍事技術措施”報復。另據芬蘭《晚報》同日引述消息人士指,政壇要人已接獲警告,俄可能停止向芬蘭供應天然氣。

普京出兵烏克蘭的理由是阻止北約東擴,現在卻可能造成北約北擴,莫斯科會善罷甘休嗎?

王義桅分析:“加入北約是芬蘭帶頭,瑞典跟進,但兩國的區別在於,瑞典已中立200余年,芬蘭則是二戰結束時在俄羅斯的允許支持下,才獲得中立地位。”

他解釋,1947年芬蘭與前蘇聯簽訂《巴黎合約》,蘇聯解體後,1992年芬蘭又與俄羅斯簽署《芬俄關係條約》,兩項條約均承諾,芬蘭作為緩衝帶,不加入北約。此外,1975年35國在芬蘭首都簽署《赫爾辛基文件》,定下“不可分割”的安全觀,意味著歐洲安全要與俄羅斯一同商量。芬蘭很大程度上已背離這些條約,違反了國際法和國際條約,在俄看來是“背信棄義”。

王義桅推測:“以俄羅斯性格,定會展現力量懲罰芬蘭,如在飛地加里寧格勒部署戰術核武器,又如出動北冰洋、波羅的海艦隊展示核力量,威懾芬蘭及波羅的海其他沿線國家。兩國邊界線長達1350公里,北約不可能短期內部署到位,芬蘭防不勝防。料在俄羅斯激烈反應下,即使北約批準加盟,芬蘭也可能後退。”

如果芬蘭瑞典加入北約,對俄烏之戰、以及未來歐洲安全局勢,將產生什麼影響?

王義桅分析指出,首先,失去波蘭、烏克蘭、芬蘭這三個戰略緩衝,將導致北約與俄羅斯直接全面對抗;其次,烏克蘭的局部衝突,將發展為全歐洲的衝突,從波羅的海到黑海,成為一場持久戰,歐洲再無安寧。


【編輯:馬華】

視頻

更 多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
中國大門越大越開 推動經濟發展 國際投資者們是否買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