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峰會召開 專家:恢復對話已具實質意義香港中通社4月1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王豐鈴)在俄烏軍事衝突持續之際,中國與歐盟領導人於4月1日以視頻方式舉行第23次中歐峰會。歐美輿論普遍認為,這場多次被推遲的峰會,將會聚焦俄烏問題,雙方難以談出實質性成果。對此,受訪專家直言,中歐峰會能夠舉辦,本身已具實質性意義,代表在當前國際大變局下,雙方願意了解對方真實想法,從中尋找合作機會,實際上已經取得成果。 資料圖。圖源:新華社 據中國外交部宣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4月1日同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進行視頻會晤。 這次峰會,被西方媒體形容為 “最艱難的一次中歐峰會”,並指歐盟計劃向中國領導人傳達強硬立場。美國媒體CNBC報道引述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歐盟官員29日說,這次峰會的目標是“在某種程度上確保中國的中立性,以便他們不幫助俄羅斯”。 不過,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特別提到,大多數成員國希望馮德萊恩和米歇爾以一種不會被視為威脅的方式來表達,因為這些成員國不想疏遠北京。另一位歐洲外交官表示,歐盟希望保持自己與中國打交道的方式,而非簡單附和華盛頓的說法。 “此次峰會是一次很好的機會,讓中歐雙方充分交換意見。”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4月1日在接受香港中通社採訪時分析指,料歐洲一定會提俄烏問題,但中歐角度和立場不同,施壓達不到效果,中方也不會接受。長期以來,就不同問題觀點交流,亦是中歐合作夥伴關係的一部分,雙方坦誠交流,若無法達成共識,也可求同存異。 他直言,中歐峰會能夠舉辦,本身已具實質性意義,代表在當前國際大變局下,雙方願意了解對方真實想法。要此次峰會推出大型協定或非常具體的合作不現實,只要保持溝通交流,從中尋找合作機會,“若中歐之間5大對話機制在今年能夠全部實現和完成,實際上已經取得成果。” 除了俄烏軍事衝突,中歐關係目前也處於復雜階段。自從歐盟追隨美國在貿易、新疆、香港、台灣等問題上指責中國,令中歐關係蒙上陰影。去年歐盟暫停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談判、雙方展開制裁與反制裁、中國與立陶宛關係惡化等問題,更加劇了中歐關係緊張。 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透露,馮德萊恩和米歇爾預計將在與中國領導人交談時表達對立陶宛的支持,一些國家還要求,中國需要在投資協議生效之前取消對歐洲議員的制裁。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表示,人權問題也將被提出,但歐盟將尋求在氣候變化等問題上與北京合作。 這次峰會,能否成為修復和改善雙邊關係的機遇? 崔洪建分析,在立陶宛問題上,歐洲也不願被立陶宛一國或少數成員國行為綁架,料不會出現大問題;台灣問題上,料中歐無異議,仍會重申“一個中國”原則;在人權領域,雙方對人權的理解有差異,但相信雙方仍會堅持對話,從對抗轉為對話,說明有意願緩和關係、繼續合作;在貿易上,中方會堅持與俄羅斯及其他國家開展正常貿易的權利,這也是 WTO賦予成員國的權利。 至於歐盟堅決要求中國撤銷對歐洲議員的制裁,他指出,中方的立場是“解鈴還須系鈴人”,中方對歐方實行的是反制裁,來源於歐方率先制裁中方。為體現在人權領域對話的誠意,雙方可逐漸同步取消對對方的制裁,往務實的方向去討論。 崔洪建指出:“中歐經過7年時間,在2020年達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目前該協定仍存在,僅是歐方受到阻礙,雙方均未宣佈放棄,若向務實對話方向推進,解決制裁問題,很有希望落實,無須另起新協定。” 美國總統拜登3月26日剛結束歐洲訪問行程。據美國媒體披露,中歐峰會前美國和歐盟一直在密切協調立場,拜登期望歐盟一起警告中國不要幫助俄總統普京,目前,“鷹派”主導的華盛頓不希望看到中歐關係改善。 對此,崔洪建指出,歐洲需考慮,歐洲的“自主性”,是否僅體現在與中國的所謂競爭或對抗上,歐美之間,是否也存在歐洲自主的問題。 他續指,中歐在經貿方面,首先要把原有的關係要穩定,不要做反向操作。如近兩年,歐洲內部出現不利於雙方經貿合作的聲音,一些人提出要效仿美國,重組供應鏈,減少對中國產業鏈的依賴,中歐對此要回應,表達對雙方經貿合作的信心。在此基礎上,雙方近兩年已開拓綠色、數字領域合作,這兩個新領域偏務實,且包含大量商業合作機會。 目前,各種制裁和烏克蘭危機的經濟影響正給歐洲帶來嚴重的困難。德國聯邦統計署3月30日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德國通脹率創40年來新高。今年3月的德國能源價格暴漲了39.5%,食品價格上漲了6.2%。 崔洪建表示,“當前,俄烏衝突對歐方影響很大,對中方亦有影響,國際產業鏈及供應出現問題,包括糧食等多方面,中歐完全可以合作,在共同穩定和加強供應鏈、加強產業和經濟安全方面有共同、開展合作。具體合作可體現為共同倡議、共識或共同文件,由雙方具體部門去落實。” 【編輯:馬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