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香港“科技含量”爆滿 最新科創產品和全球科技菁英齊匯聚 【解說】香港的四月,是忙碌的四月,是科技的四月。
【解說】過去一周,香港科技盛事層出不窮。4月13日一天便有三個重磅活動同時開幕,香港國際創科展吸引17個國家和地區逾500家參展商匯聚香港;香港春季電子產品展吸引來自29個國家及地區超過2800家展商參與;“香港世界青年科學大會”上,諾貝爾亞太中心、國家(中關村)火炬科創學院香港分院正式落地揭牌,62家來自京津冀雄安高精尖、獨角獸、小巨人、優秀創科企業與香港數碼港、香港科學園、香港北京高校校友聯盟簽署在港發展合作備忘錄。作為“香港國際創科營商周”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會邀請了來自全球的七位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以及九十多位海內外院士、著名青年科學家和數百位領軍企業家、新銳創業者、優秀創科企業代表齊聚香港,圍繞大數據、人工智慧、生物科技、新材料、大模型等領域前沿議題,展開深入交流與討論。還有4月14號世界互聯網大會亞太峰會,匯聚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000名商界領袖、政府部級等人員、學者、協會領袖和其他知名人士。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同期】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Harvey Alter 能來到這裡真是太榮幸了。在這個青年大會上,我特別感動,中國竟然專門拿出這麼多時間來關注年輕人,這真的很重要。 【同期】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Konstantin Novoselov 當(AI)用在科學相關的內容的時候,你真的得用點內行的知識,這樣那些人工智能模型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學。 【同期】亞洲科學院院士 Ryad Chellali 特別是人工智能,可能會對我們產生負面影響,因為人類天生懶惰。我們總是想盡量節省精力,大腦也總是試圖減少能量消耗。如果我們太依賴人工智能,可能會引發一些災難。 【同期】德國卡爾斯魯厄工業大學博士 張嘉明 香港有大概20萬的視覺障礙人士,他們會非常需要AI,非常需要現在的感知、控制和導航的具身智能。 【同期】復旦大學教授 張宏亮 (污染)存在的時候,對無人機、對天氣的精準預報、對AI的預報是一個非常大的影響。 【同期】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製造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俊 低空經濟這個全新的領域來看,很多的標準其實都是沒有的。現在的話誰走的快,可能誰在標準的制定上方面就有更多的發言權。 【同期】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 香港正全力建設國際創科中心。我們將設立規模達100億港元的“產學研導向基金”,引導市場資本投入具戰略意義的未來新興產業。同時,推出“創科加速器先導計劃”,將以1:2配對資助模式,為每家參與的專業初創服務機構提供近3000萬港元支持。 這些努力把我們作為一個國際金融和貿易中心的願景匯聚在一起,也為充滿活力的創新未來增長積蓄了動力。創新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在交流、對話和合作中蓬勃發展起來的。 【同期】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 香港一直不遺餘力地利用自己作為連接內地和世界其他地區的重要橋梁,充分發揮雙向平台的作用,大力推動國際交流。今天的世界青年科學大會就特別能體現香港在吸引全球人才和企業方面的獨特優勢。(未來)我們還會繼續支持在香港舉辦世界級的科技交流活動。 【情境】國際創科展展品匯集 【解說】在國際創科展和春季電子產品展上,琳琅滿目的科技產品吸引了全球賣家關注。 【解說】在會場中,你會看到各種各樣的AI智能體、載人飛行器,不同的機器人在展區與觀眾互動,展區前聚集一群群感興趣的國際買家,詳細了解企業的產品情況,探討技術出海與跨境合作機遇。 【解說】展會和論壇之外,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及海內外院士分別走進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與師生面對面交流。 【解說】前沿科技的產品不只擺放在展廳中,更是要讓市民能親身上手體驗。4月16日,“數碼科技體驗館”在香港數碼港推出並免費開放給公眾。在這裡有AI 3D 模型生成工具、AI私人醫生、“腦動學”智能認知訓練平台……讓市民以更互動的方式體驗創新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真正可以感受科技為生活帶來的改變。 【解說】從國際學者到有為青年,從國企出海到外商湧入,從機器人再到無人機。在這一個熱鬧的4月,在國際形勢如此錯綜複雜的4月,香港頂住了“關稅大棒”,用實力證明了自己依舊是不可替代的東方之珠。 記者 孫晉欣 陳爍 孫思琳 香港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