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講壇】新加坡教授:對華關稅戰暴露美國製造業“軟肋” 中國要爭取產業話語權【同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 劉雲華
中美目前雙方的貿易關稅已經到了一個完全不理性的地步,很顯然它不會存在太久,所以大家不用擔心,他們肯定會回來,也就是說美國我必須向你中國買東西。我估計他(特朗普)不用一兩個月就會重新考慮我們(中美)還是要合作。 【解說】美國“對等關稅”計劃已實施一周有餘,中美雙方貿易被迫按下“暫停鍵”。在中方最新宣佈暫停接收波音飛機及零部件不到24小時,美國對華關稅飆升至245%。對此,中國外交部以一句“堅決反制,奉陪到底”強硬回應。 不過宣佈245%對華關稅後特朗普態度開始軟化。美國時間4月17日,特朗普在白宮記者會上表示,不希望關稅再升高,甚至會降低關稅,因為他希望人們買東西。 【解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劉雲華接受香港中通社專訪時表示,中國製造業過去30年發展迅猛,有歐美國家不具備的“中端”優勢,也形成了成熟的全產業鏈,這些都是美國“拿不走的”,相信美國對華關稅難以持續。 【同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 劉雲華 兩個領域它(美國)是拿不走的,一個是產品需要一個比較長的產業鏈,製造業制機械製造領域需要長的產業鏈的,它是拿不走的,沒有辦法。因為你拿回去你配套的東西不在。還有一個就是依賴人力比較多的產業,他還是拿不走。我們原來有一個概念叫做亞洲經濟走廊,整個亞洲經濟走廊從日本、中國一直到東南亞、新加坡,整個走廊下來,全球製造的一半以上在亞洲經濟走廊裡面,所以製造業想離開經濟走廊是非常的困難的。 【解說】特朗普為何一定要讓美國製造業回流? 劉雲華認為這是“必然之舉”。過去30年,美國過度聚焦高端科技,產業發展出現“空心化”。目前儘管美國能生產如芯片、機器人等高端產品,但美國製造的產品成本高、價格貴,在全球市場缺乏競爭力。這將制約美國後續的經濟發展甚至創新,也是美國當政者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同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 劉雲華 經濟競爭最重要的不是最高端經濟、最高端科技(的競爭),而是你的經濟競爭力,你的產業成本。所以中國恰恰站在了製造業低成本的優勢和大規模全產業鏈的優勢上,我不是最高端,但是我的產品可以適應各種收入水平的國家,這是美國歐洲所不具備的。(聚焦)高端(產業)以後成本太高,沒有競爭力,競爭不過中國,最終它(美國)會失去它的創新的基礎,會有這個問題。在這種背景下,他們希望一些他們所關注的國家經濟安全產業鏈進行多元化重組,甚至讓產業回歸美國這很正常。等於說我們要面臨一個新的時代,面臨一個重新調整產業分布的時代。 【解說】劉雲華認為,全球經濟一體化這個趨勢是不可阻擋的,但未來的時代會從全球化逐漸轉變成適度貿易、適度投資、適度合作的時代,每個國家會建立自己的控制範圍,確保國家的經濟安全和經濟健康發展。中國要因應新時代的變化調整部署,在堅持自己的發展道路,將優勢擴大扎穩的同時,著重挖掘新產業,爭取在優勢產業方面掌握話語權。 【同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 劉雲華 中國是不應該放棄,而且應該更加打實它(中端產業優勢),把它擴大扎穩;中國要重新挖掘,重新佈局,特別是現在像一些製造業新產業發展。它是一個整合競爭整合,所以科技應用的範圍、經驗的積累、新的規章哪些是合適的,包括產業之間的合作,是否是有成熟的經驗就變得更重要。 過去30多年來,我們看到的是美國引領高科技發展,包括互聯網,包括高端計算技術,數碼科技、互聯網經濟全都還是美國在引領,但是中國正在上升,無人機領域有可能變成中國引領。產業的發展它需要的不僅僅是科技,你還要有產業的經驗,還有有產業應用的積累,各種規範的使用,比如說美國它就沒有這個經驗,它有科技,我們有的無人機科技它也有,這沒有問題的,可是你面對這麼大的一個城市,這麼一個龐大的體量,該怎麼應用,它的產業經驗積累還有點不夠。我們這邊沒有那麼多規劃,大家都開始用,發現哪有問題就把它修正過來,然後你就積累了產業的經驗。所以就是說在這個領域中國反倒是有引領世界的可能性。 記者 陳爍 付鈺 香港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