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港澳 ->社會

香港坑口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日 精彩紛呈

分享到:
2024-05-21 19:08 | 稿件來源:香港中通社

【字號:

香港新聞網5月21日電  (記者 洪少葵 )香港西貢坑口社區每年都會於農歷三、四月間慶祝天后誕,舉辦酬神儀式和上演粵劇神功戲,是大型的地區周年活動。神功戲戲棚蓋在將軍澳坑口村公眾停車場,演戲前,由麒麟隊迎接天后神像巡游村落,然後送到戲棚,目的是讓神明看戲。粵劇、坑口客家麒麟、天后誕及戲棚搭建技藝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前三名亦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而粵劇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級項目。

坑口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日 精彩紛呈

戲棚搭建技藝


   今年的西貢坑口天誕的粵劇神功戲於5月16日至20日舉行,而傳統客家麒麟協會連同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院中心,承蒙“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支持,5月21日在戲棚內舉辦“第五屆坑口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日”,邀請項目傳承人及嘉賓講者分別為天誕、粵劇、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及戲棚搭建技藝、花牌紮作、麒麟紮作、客家山歌及客家茶粿製作技藝舉行示範和體驗,內容豐富多彩。希望通過是次活動,讓公眾和學生了解坑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加深大眾對地方文化的認識。達到推廣及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效果。

劉震宇師傅在介紹麒麟紮作技藝

劉震宇師傅在介紹麒麟紮作技藝

    當天,麒麟紮作技藝講座由家傳的紮作師傅劉震宇介紹,香港惠民堂的麒麟紮作技藝是由劉觀勝(第一代)劉玉堂(第二代)祖傳(客家麒麟、客家麒麟扎作、客家功夫、跌打等) 致力推廣及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
    劉震宇為家傳第三代傳承人、是土生土長的坑口區下洋村原居民,由於在村內自幼接觸客家文化,跟隨父親學習客家麒麟、客家麒麟扎作、客家功夫、跌打等,劉震宇因此潛移默化自少便對客家麒麟、武術及骨傷等產生濃厚興趣,高中畢業後便到香港浸會大學學習中醫。劉震宇及劉震峰為第三代傳承人,劉澄晴、劉一麟、劉少天為第四代傳承人;祖父劉觀勝麒麟功夫卓越,步法靈巧,善長舞客家麒麟。曾於八仙枱上表演,譽滿清水灣一帶被封為麒麟王。劉震宇與父親劉玉堂致力推廣客家舞麒麟、麒麟扎作工藝、客家功夫、跌打驗方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90年代起更協助下洋村泗興堂教導下洋村村民子弟傳承練習客家麒麟功夫、更把舞麒麟聲樂重新打譜重現舊貌、教授麒麟扎作技術,推廣客家麒麟文化禮儀,由80年代至2024間有系統記錄、攝錄及發布推廣客家麒麟數據片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供獻。

客家麒麟扎作以傳統紮作工藝製作麒麟以供舞麒麟習俗使用,以及維修修復破損的麒麟頭,麒麟紮作是一門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工藝,伴隨客家舞麒麟的傳統習俗而誕生,時期由客家族群南下至香港,落地生根至今,多是家戶祖傳而傳承下來, 組成完整一套舞麒麟所必需的重要工具以竹篾、紗紙、籐、漿糊等,以傳統手法紮作客家麒麟頭,金紙、顏料、布、皮毛、等材料,為客家麒麟頭點綴上色畫花,再製作五色被組成麒麟尾, 需具備的特有技術或知識:開竹、削篾、煮漿糊、撲紙、畫花等。

傳統上,坑口每條村都有自己的麒麟隊

現場人士舞麒麟興致勃勃

有外籍學者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興趣

麒麟隊表演的鑼鼓

充滿傳統文化的麒麟紮作非常吸晴

小朋友表演粵劇似模似樣

粵劇互動新體驗,觀眾與演員同台

客家山歌表演:客家山歌是以客家話對唱的民歌。每逢婚嫁、節慶都會唱山歌助興

家長帶小朋友在製作茶粿,客家茶粿是一種以糯米為粉糰,配以眉豆、綠豆、花生等作為餡料製作而成的小吃

參與活動的學生在與紮作麒麟合影

據了解,劉震宇(右)正申請新一期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希望透過計劃舉辦傳承班工作坊及編書, 希望在中小學進行推廣及協作,以保護、研究、教育、推廣、傳承本地非遺項目,致力進行本地傳承工作,推動及參與保護非遺的工作;及提升社區公眾對非遺的認識、了解及重視。

【編輯:洪少葵】

視頻

更 多
【通講壇】菲律賓“鬧海”戲碼不斷 是要試探中國海警新規底線?
香港理大校長滕錦光:讓科研能夠在現實的生活中應用
香港理大校長滕錦光:要“搶”人才 也要有舞台
聽澳門特首賀一誠談談什麼是“澳門的底氣”
從“坐一天”到“睡一覺”,香港新開通的“夕發朝至”動臥列車體驗如何?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突破14萬億 “機遇灣區”生機勃勃
港澳一家親!澳門特首:香港永遠是澳門的老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