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港澳 ->社會

香港非牟利團體“心影薈”舉行《疫情 亦晴》新書發布會

分享到:
2023-06-18 19:21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6月18日電 為提升巿民對精神健康的關注及認識,香港唯一透過攝影推廣精神健康的非牟利團體“心影薈”,於18日至21日在中環街市舉行一連四天的《疫情 亦晴》新書發布會暨攝影展。書中以捕捉疫下香港的攝影佳作為經,十個真實故事為緯,讓巿民回顧(revisit)和重整(reprocess)疫下情緒。逾百幀收入書中及攝影展的佳作,皆是“心影薈”在三年疫情期間,從民間徵集幾千張的作品中,精選而來。“心影薈”盼以攝影和故事, 發揮自我療癒的作用。

圖片來源:“心影薈”

由精神科專科醫生、心理學家、資深社工撰寫的十個“護心錦囊”,加上全港情緒輔導機構的資料及聯絡方法,令此書成為家庭必備的精神健康資訊站,鼓勵市民正視情緒問題。本書獲不少重量級人物寫推薦序,包括行政長官李家超、行政會議成員高永文、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香港大學包玉星基金精神醫學講座教授陳友凱。

攝影自療

陳肇始是三年抗疫的領軍人物之一,她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她指在新冠病毒蔓延開始的一千個日與夜,“有烏雲、有陰霾,陽光卻從未離開過”。有一段不短的日子, 

她和同事三更半夜才收到統計資料,經常捱更抵夜作出分析和對策,每天只睡五小時;有時政策也會被誤解,會不開心。不過,陳肇始認為,鑽牛角尖幫助不大,不應將問題個人化:“疫情來了就來了,這不是我的問題,有困難就要迎難而上。服務市民,it brings you joy,人工我當是 bonus!”

三年疫情,陳肇始認為,有很多震撼的畫面:“例如駿洋邨、竹篙灣、方艙醫院,規模之大和動員之快,是史無前例,值得‘立此存照’。”不過回顧過去的同時,她強調要從中學習,展望將來:“例如政策被誤解,要了解原因,如何預防,向前看。”她卸下局長職位後,重返港大,繼續醫療政策的研究工作,延續使命。例如推廣全港地區康健中心,提升長者電子健康素養等。她認為基層醫療理應促進精神健康,推行可分三個層次:“第一層就是照顧健康人士的精神需要,令健康的人更健康;第二層是服務高危病人,早發現,早治療;第三層則是針對已病發人士,讓社區跟進治療。”

例如新書《疫情 亦晴》和攝影展,就是透過攝影分享小確幸,“有如暗淡疫境中的一道光,可療癒心靈,更可拉近心與心的距離。”

另一位主禮嘉賓、藝人鄭子誠就憑著他磁性溫柔的聲音,透過主持音樂節目,緩解了不少疫情中燥動不安的心靈。子誠分享道,娛樂圈內很多朋友無工開,手停口停,很大壓力。他有幸在疫情中繼續拍劇和主持電台節目,但也有壓力:“除下口罩拍戲時,好怕中招,中了就似世界末日。一中招又要停拍七日,有時有人康復了,又輪到下一個病倒,拍下停下。”在這段艱難的日子,他更加享受主持電台節目:“我很喜愛音樂,與聽眾一起聽歌,很療癒,助人自助。我也曾幫教會錄下聖經金 句,作為大眾的心靈手信。”

提升情緒覺知

“心影薈”創會會長、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於2003年沙士爆發後,曾救治重災區聯合醫院和淘大花園的病人。他回憶沙士雖於三個月內迅速消失,但不少患者卻飽受長期心理創傷。麥醫生曾於國際醫學期刊發表報告,發現疫症爆發2年半後,仍有近三分之一康復者有某種精神科情緒問題,四分之一人患有創傷後壓力症等。

他指出,新冠疫情也一樣,它來時大眾只顧救命,忽略精神健康。當疫情告一段落,很多人誤以為忘記傷痛是最好方法,但沒有適當處理負面情緒,往往無法成長。當傷痛再次來襲,潛伏的情緒病便會湧現。

麥永接創辦“心影薈”提倡的攝影“自療”,正是為人們提供時間和空間,表達情緒和感受,進而用豁達、正向的心情迎接復常後的社會。

“死亡使者”在壓力下學習 正向心態

公立醫院註冊護士林 Sir 被同袍戲稱為“死亡使者”,因為他專門急救院內危重病人,負責高危的插喉、緊急的心臟除顫等工作。由 2003 年沙士到 2019 年到新冠肺炎,他見盡生死。沙士時,難忘一個年輕的淘大病人喊肚餓,林 Sir 即安排飯餐,但這原來是病人的最後晚餐,翌日返工,他已經走了。當年沙士病房都不敢開冷氣,恐怕播毒,保護衣像雨褸把醫護焗到大汗淋漓。他對死亡充滿恐懼,不知何時自己也會倒下,逆轉成被照顧者。二十年後,新冠來襲,難忘一對染疫的老夫婦同時入院,幾天後未能見最後一面已天人永隔;亦有中年心臟病人於轉院時在他懷中突然死去。常處於高壓的他,特別重視精神健康,否則容易崩潰:“多些與人溝通和分享,多做運動,尋找娛樂,對放鬆心情都很重要。”

麥永接指出,無論市民在疫情中有沒有病倒,很多人都因為自身或家人生命受到威脅、社交限制、學習/工作或經濟等困難,心靈受到不同程度的創傷,出現心靈上的“長新冠”後遺症,由於看不見, 容易被忽視,埋下情緒病的伏線。《疫情 亦晴》內的真實故事加上護心錦囊,就像一服心靈疫苗,助人“抗逆”“自療”。攝影則是唾手可得的藝術媒介,勝過千言萬語的相片,有助港人回顧(revisit) 和重整(reprocess)疫下情緒,從而解開心結,踏上復常之路。

展覽詳情

日期:2023年6月18日至21日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10時

地點:中環皇后大道中 93 號中環街市地下互動牆費用:免費入場(完)

【編輯:崔靜雯】

視頻

更 多
落馬洲河套區再添“新成員”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開幕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