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訊

港科大助力產學研結合 研發突破性智能醫療器械

分享到:
2025-04-13 17:31 |

【字號:

  香港中通社4月13日電 題:港科大助力產學研結合 研發突破性智能醫療器械

  香港中通社記者 譚暢

  香港科技大學團隊近日成功結合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技術,研發出多款突破性的智能醫療器械,可分別應用於診療監測、手術輔助及術後康復,為香港產學研結合道路再添助力。

  其中,全球最小的多功能手術機器人十分吸引眼球。這款機器人直徑僅為0.95毫米,中通社記者通過顯微鏡看去,樣子像一條細小的黑色管道。

  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副教授申亞京分享數據指,人體內狹窄腔道疾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數,每年約為2500萬。在世界範圍內前10類致病死因中,與狹窄腔道疾病相關的足足佔據7個席位。狹窄腔道難進入、難導航、難診療是治療的重大挑戰,這時便需要微型醫療手術機器人派上用場。

  不過,這類機器人往往難以同時滿足內窺鏡手術操作、導航功能準確及體積微小三要素。而科大團隊新研發的多功能手術機器人,能夠協助醫生在許多過往難以抵達的腔道內進行手術,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這種“不可能三角”。

  申亞京告訴中通社記者,該機器人的體積較現有多功能同類機器人小60%,運動操控方面,軌跡誤差低於30微米;同時,其功能更加多樣,集拍攝病灶圖片、人體內取樣、精準導航、靶向送藥、激光治療等功能於一體。

  那麼,該款機器人究竟運用了何種新技術?申亞京透露,團隊獨家研發了一款磁性噴霧技術,可將物體轉變為小型機器人,以這種方式為原理之一,利用外界磁場控制、協助機器人在人體內運動。團隊亦將該技術應用於膠囊等藥物上,實現在人體內精準送藥。

  據悉,該手術機器人目前已用於肺部支氣管模型及離體豬肺內進行測試,預計半年內將會開展動物實驗。待先於動物身上做到“萬無一失”後,團隊再申請進行下一階段的臨床試驗,有關介入式人體實驗的相關審批,料需三至五年。

   在申亞京看來,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日新月異,人機互動潛力無限,將成為未來大勢所趨。香港正大力推動產學研三者相結合,而申亞京的團隊早於去年便獲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署“產學研1+計劃”的撥款資助,成為首批24個項目之一。

  他同時粗略分享數據指,現時團隊研發的項目在醫工結合方面佔比約40%,希望能將技術更加落到實處。團隊正積極與深圳及香港等地的公私營機構、產業及投資者探討合作,包括香港醫院管理局、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等,推動項目的臨床應用及轉化落地。

  申亞京透露,團隊期望進一步完善該款手術機器人,包括根據醫生方面的建議,在機器人身上搭載包括冷凍治療等在內的其他功能,協助醫生精準開展手術,詳細情況仍在溝通。此外,團隊亦和上海、香港本地的醫院及高校共同研發其他醫療設備,包括監測患者走路穩定性的器械,以及檢測牙齒健康狀況的傳感器等。(完)

視頻

更 多
中國機器人製造商回應美國關稅威脅:很多時候我們是海外客戶唯一的選擇
面對美國關稅政策 中國商家覇氣喊話:你在別的地方買不到這麼多好產品
美國對華關稅增至145% 各國採購商如何看?
美國前頂尖智庫主任 香港大學教授李成:揮舞關稅大棒的美國如今很不好過
世界互聯網大會亞太峰會首次在香港舉辦 千名精英共話數智未來
他們在香港開了一間“4D藝術博物館” 用一個晚上帶觀眾感受中華文化四千年
如何用短視頻展現香港魅力?十部優秀作品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