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沉浸式體驗 文學如何“創科”? 香港中通社3月7日電 題:香港沉浸式體驗 文學如何“創科”?
香港中通社記者 譚暢 當文學作品中的角色走入現實、讀者能沉浸式親身與小說中的角色互動,抽象的文字變成了具象的環境,科技與文學的結合再度令人耳目一新。中通社記者實地探訪香港都會大學,感受虛擬化沉浸式內容應用於創意寫作課程的獨特魅力。 在冼為堅基金的捐款資助下,都大推出“數位人文教與學:以沉浸空間互動裝置提升中國文學與文化體驗之研究”項目。該項目設置了一個虛擬化沉浸式平台,並利用AR(擴增現實)、VR(虛擬現實)及MR(混合現實)等技術,讓學生能沉浸在場景中,具象化體會文學作品的經典場景。 例如,項目構建了新感覺派小說代表作家穆時英《夜總會裡的五個人》的代表場景。在記者佩戴好VR眼鏡後,燈紅酒綠的夜總會環境頓時浮現在眼前,讓人對文字描述的都市生活有了直觀感受:舞場中跳動的斑斕霓虹燈色彩一躍而出,環繞在身邊,較電影或圖片更具沉浸感。 記者同時還可與小說中的主要角色進行互動,例如幫忙倒酒、撕碎照片或摘花等,以推進小說劇情。這是由於VR眼鏡可識別出佩戴者具體的手部動作等,從而可與場景構建的虛擬人物角色互動。 而除了小說場景外,亦有陶淵明詩詞的田園環境、虛擬宋朝街頭等場景構建。在這些場景中,記者既體會了科技化的“晨興理荒穢”——用互動技術“種田”,也看到了“有風自南,翼彼新苗”——沒那麼耳熟能詳的陶淵明詩句,所展現的全新場景。 通過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學生能對小說展示出的場景有更深刻了解。香港都會大學(都大)人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行政及發展)梁慕靈介紹指,在學生體會過沉浸式互動內容后,亦會提供文風仿寫小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有所得。 而批改“小作業”的系統,亦是由都大團隊研發出的AI(人工智能)系統,可迅速為學生上傳的作品給出評分及修改意見等反饋,可謂將不同科技都引入至寫作課程中去。 在都大創意藝術學系助理教授李洛旻看來,這種教育科技的結合,也打破了很多人學習時對作者所留下的刻板印象。例如陶淵明,通過與場景互動,可以更全面地認識和學習他的不同詩句,從而對其有更立體的了解。 梁慕靈亦透露,都大現正研發有關張愛玲《傾城之戀》部分劇情的360度動畫電影,期望能展示並還原上世紀香港淺水灣酒店的別樣風情。相關工作仍在繼續,料將應用於教學。 香港正大力促進創科發展。港版“Deepseek”大模型應用、將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科技的應用不止於此,理性與感性亦可相融。隨著AI、數字藝術、動畫和媒體創作等元素加入創意寫作,文學的表現方式也越來越沉浸化。香港的這股創科風,早已吹入文學界。(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