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三重效應成春節檔“現象級” 香港中通社1月29日電 題:《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三重效應成春節檔“現象級”
香港中通社記者 吳一帆 繼此前預售票房佔據2025年春節檔“半壁江山”以來,由華語電影知名導演徐克執導,肖戰、莊達菲領銜主演的武俠電影《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於萬眾期盼之中,在大年初一(1月29日)上映。這部由徐克時隔31年再度操刀改編金庸武俠小說的作品,持續引燃今年春節檔熱度。 中通社記者當天在江蘇南京一家電影院看到,儘管是9點20分放映的早場,且前一晚是中國人過春節有“守歲”習俗的除夕夜,可觀影廳內上座率也有七成。當人氣明星肖戰扮演的郭靖鏡頭首次出現在大熒幕,觀眾席即響起一陣小小的歡呼聲。 據燈塔專業版數據,截至當天15時,《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票房達38184.6萬元人民幣,位居春節檔第三位。前提是,該片排片場次比暫列春節檔首兩位的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喜劇片《唐探1900》均少超過10萬場。作為一部相對嚴肅的武俠電影,已是很高票房。 武俠小說家金庸的《射鵰英雄傳》是世界華人圈熟知的經典傳奇。這不僅源於文學原著本身魅力,也很大程度上受益於原著多個版本的影視改編。《射鵰英雄傳》主人公郭靖的名字來自北宋末年“靖康之變”,講述了郭靖從大漠到中原,行走江湖,始終秉持正直和苦練,最終和聰慧仗義的黃蓉攜手,雙雙成長為一代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的故事。 文化評論人李言接受中通社採訪時表示,從黃日華、翁美玲主演的1983年版香港電視劇《射鵰英雄傳》,到王家衛執導,張國榮、梁家輝、林青霞等眾星雲集的香港武俠電影《東邪西毒》,金庸《射鵰英雄傳》衍生的影視佳作不勝枚舉。可以說,“射鵰”人物、經典主題音樂甫一登場,就喚起不少華人心中記憶。所以,《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贏得轟動,情懷效應是其中一個原因。同時,題材效應疊加粉絲效應則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從該片的武俠題材完成度來看,李言認為,首先,功夫打鬥場面無疑是武俠電影的鮮明屬性,是其受眾最強烈訴求。《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的個體角色武打招式及古代兵馬場面均精益求精,俠氣十足,氣勢恢弘,很好地滿足了觀眾對於武俠電影的視覺感官渴望。 “另一方面,人物設定上,武俠作品的主要角色往往是年輕的,他們的江湖歷險經歷體現了‘成長’。這兩個特質很容易讓武俠小說的讀者、武俠電影的觀眾投射在他們現實生活的社交中,從而收獲‘爽感’。《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突出原著小說中郭靖重要關頭明辨是非作出抉擇,及郭靖、黃蓉守衛襄陽城,保家衛國的情節線索,加上演員的出色演繹,對武俠人物成長性的詮釋也令人滿意。”他說。 以記者大年初一一早在影院觀察所見,許多觀眾顯然為該片主演肖戰而來,觀影間隙興奮地聊著彼此共同的偶像。 李言也笑道:“春節檔是萬眾矚目,同時競爭也很激烈的電影檔期。《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有肖戰,想必是片方敢定春節檔的籌碼之一。” “就肖戰本人而言,他是我非常欣賞的一位青年演員。他的氣質,他對角色的塑造和用心,都值得稱讚。”李言表示,肖戰現在有著龐大而活躍的粉絲基礎。如果他能夠一直秉持敬業、有思考的演藝態度,相信經過時間的檢驗,他的粉絲群體也會沉澱更多積極能量,傳遞到社會各界。 “肖戰是冉冉升起的一位中國本土巨星,且正產生廣泛的國際影響力。《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則寫下當今中國武俠電影濃墨重彩的一筆。”李言同時強調,無論是肖戰還是這部電影,都不是個例。“近年來,像王一博、易烊千璽等中國優秀青年演員,《慶餘年》《雪中悍刀行》等書寫中國人俠義精神的影視作品,也受到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多觀眾的喜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