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國家助力香港語言工程從教育、語境始 香港中通社12月10日電 題:國家“建造”香港語言工程從教育、語境開始
香港中通社記者 崔靜雯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頒佈《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意見》),明確要求堅定不移地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使普通話全國普及率於2025年達到85%,並提及要再提升普通話在港澳地區的應用水準。 其實香港人不是不會說普通話,只是許多人不願意說而已。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最新報告顯示,在華人佔比為94%的香港,以粵語為慣用語言人口佔88.9%,英語佔4.3%,普通話僅佔1.9%。其中,能說英語的人佔51.9%,能說普通話的人佔50.6%。可見,雖有過半香港人會講普通話,但卻不會將其作為日常的慣用語言。 香港回歸後,開始在教學上推行“兩文三語”政策,目標是“所有中學畢業生都能夠書寫流暢的中文和英文,並有信心用廣東話、英語和普通話與人溝通。”然而,如今香港社會似乎演變為“精英說英文,大眾說廣東話,少數人知曉普通話”,英文和粵語似乎變成營造“普通話語境”的兩大障礙。 在政策上推行普通話,香港的教學品質卻未能跟上步伐。在內地,要做老師就須通過教師資格證考試,需要通過普通話測試;但在香港,當老師僅需要學歷證明即可,不需要通過普通話水準測試。 《意見》中提到深化與港澳地區語言文化交流合作中,除了開展普通話水準測試外,還將開展普通話教育和普通話應用水準。 普通話教育走進香港校園24年,在教育成果上會有怎樣的成效?香港教育者聯會副主席鄧飛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香港能夠用普通話教中文主要是國際學校,本地學校還沒有足夠師資,因此仍是大部分教師用粵語教中文。 目前香港普通話教育還在龜速前行,使得很多香港中學與大學的畢業生,無法用普通話暢順交流,也爆出不少關於“港普”的笑料。許多香港年輕人無法與全球華人充分溝通,也無法在全球越來越龐大的“中文圈”扮演活躍角色,成為香港城市競爭力結構缺陷。 鄧飛認為,開展普通話教育,首要是確立一套標準的普通話專業用語。除了香港對英文依賴較高外,粵語普遍程度也讓普通話失去了立足之地,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語言環境。“內地熟悉普通話不是純粹靠學校,打開電視聽到的基本都是普通話,但在香港要聽到普通話很困難。” 由此看來,舉辦普通話相關的活動十分重要。《意見》中明確指出,加大與港澳地區青少年語言文化交流力度,組織開展中華經典誦讀展演、語言文化研修等活動。加強與港澳台地區在科技術語、中文資訊技術、語言文字科學研究和人才培訓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香港語言工程也是政治工程。”鄧飛對記者表示,曾經,“普通話教中文”是敏感話題,有人故意將問題政治化,導致無法評論這是兩種語音,而不是兩種語言。“你一做就會被政治化,但現在變得不一樣了。”(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