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訊

專訪劇作家何冀平:香港畫卷融進身心 化在筆端

分享到:
2021-11-28 14:43 |

【字號:

  香港中通社11月28日電 題:專訪劇作家何冀平:香港畫卷融進身心  化在筆端

  香港中通社記者 王豐鈴

  因為疫情,有“金牌編劇”之稱的劇作家何冀平已經兩年未離開過香港,手邊創作卻一刻不停,新作現代京劇《風華正茂》月前在北京首演大獲好評。一個工作日的早晨,何冀平飲下一口咖啡,對香港中通社記者說起她的創作心路,以及和香港這座城市的情緣。

  在港度過幼年時光後,何冀平去了北京,從中央戲劇學院畢業,她交给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第一部話劇作品,就是反映香港市井生活的《好运大厦》。該劇公演一票難求,加上隨後的那部名動京城的《天下第一樓》,讓她在內地戲劇界名聲鵲起。

  1989年,何冀平為家人南下來港。香港有話劇團,都用粵語演出,雖然知道她,但不宜聘用。她轉身投入電影,“就像上了峨眉山”,應徐克之邀,以一出《新龍門客棧》打開局面,開啟電影、電視劇本創作之路,於是有了《新白娘子傳奇》、《黃飛鴻》等經典之作,成為影視舞台的兩栖作家。

  直到憑《德齡與慈禧》在港一炮而紅,何冀平才重回話劇舞台。戲中,自幼浸潤西方文化的清朝宗室格格德齡,像一股清風,吹進重門深鎖的紫禁城,與慈禧、光緒、李蓮英,共同演繹中西觀念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寫這部戲時,何冀平已來港生活了8年,香港這座城市的氣韻與精神,潛移默化融進身體,凝在筆尖,她開始有意識地抓住香港文化的精華,融匯出新的戲劇核心:“香港的歷史使香港成為少有的城市,中西方文化在這裡衝撞、融合,香港畫卷給了我不同以往的創作靈感。”

  在她看來,香港是座適合創作的城市。首先是便捷,她舉例,從她家走去電影院5分鐘,走去圖書館5分鐘,走去餐館也只要5分鐘。她用於寫作的房間窗外就是海,和一大片蔥綠,出門辦個事,港人的禮節和秩序,讓她感受到社會文明和人情的溫度。每次外出開完創作會,她都會立即返回香港寫作。

  “香港製作團隊認真、專業、務實、不服輸。”何冀平指,只要作品交到香港團隊手裡,一定能拿出令她滿意的成品;拍戲時感覺場景不對,只要提出意見,香港美工會立即拆掉重來,不會爭辯。

  從創作素材的角度看香港,她認為,這裡蘊藏著飽滿的中國故事,有待創作者去挖掘。她與許鞍華合作的電影《明月幾時有》就發生在日佔香港時期,講述東江縱隊營救文化精英的故事。“類似可寫的故事很多,如東江縱隊,如蕭紅、端木蕻良、茅盾、許地山等文化名人在香港留下的故事。”

  不過,《明月幾時有》在開拍前還有一段波折:許鞍華與何冀平一拍即合,但即使是名導許鞍華出面找投資,好多老闆都不肯投拍,理由是題材不夠商業化,最後還是內地的博納影業投拍,也就是電影《長津湖》的出品方。

  “香港很有必要設立文化局。現在有名的香港導演都去了內地,在當地直接用內地團隊,本地從業人員,境遇非常慘。需要有機構負責牽線搭橋,幫助香港演藝團隊走出去。香港有一流的人才,生產出一流的作品,但如果放任影視業從業者自生自滅,那早晚會是消亡,不可能再生。”何冀平說。
   
  香港影視業也曾有過“黃金時代”,何冀平回憶,上世紀80、90年代以至更早的時期,香港不少電影從開拍到上映只要一周時間,戲稱“七日鮮”;她與徐克合作的《新龍門客棧》,賣了400個拷貝,足見行業興旺。“後來出現非行業的盲目投拍,攪亂了市場,一下子就掉下来了。”何冀平深感惋惜,“還是需要有一個文化機構去監管。”

  “我相信人類對美的鑒賞力是共通的,好的藝術可以感動人生、觸動人性、感動全世界觀眾,香港人要講好香港故事,才不負中西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盛名。”何冀平說。(完)

視頻

更 多
【你不知道的香港】麒麟開光 造福四方!隱藏在香港村落中的“客家麒麟”
想看大熊貓去海洋公園 想感受大熊貓氣氛去香港南區!
歷屆最多!中國香港派出74名運動員出戰哈爾濱亞冬會 
“熊貓列車”本周六首航!高鐵限定款“熊貓皮膚”到底長啥樣?
詩仙翩然而至 舞劇《李白》震撼香港觀眾
8000位跑手港珠澳大橋跑馬拉松 郭晶晶江旻憓驚喜現身!
香港咖啡市場年銷售額達百億 “瑞幸咖啡”進駐首杯15.9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