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美國想復制中國的這一“奇跡”,但做不到近日,美國經濟學家、世界銀行前中國業務局局長黃育川和卡內基基金會研究員書亞·列維在美國《外交政策》雜誌上撰寫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稱美國拜登政府雖然很關心美國的基建問題,而且很喜歡拿中國做比較,但美國卻無法復制中國基建的“奇跡”,因為基建在中國能夠得到快速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美國並不存在。 如下圖所示,在這篇題為“拜登想復制中國的基建奇跡,但他做不到”的文章中,作者表示拜登政府不僅宣布將投資2萬億美元用於翻新美國基建的計劃,而且作者在談及這個面向美國國內的政策時,還常常會以“和中國競爭”為說辭,想以此凝聚人們對他這個政策的支持。 作者還表示,不僅是美國在基建問題上拿中國做比較,印度、巴西等其他主要新型經濟體也很希望追趕上中國的腳步,可這些國家不堪重負的城市服務、老舊的交通系統和欠缺的電網系統,都在阻礙他們實現這一雄心壯誌。所以,這些國家若想追趕中國,就也需要大力投資基建。 然而,作者也表示,美國和其他這些發展中國家,在面對基建時都存在一個共同的難題,那就是投資的錢該從哪兒來,是加稅還是借債。可中國在這個關鍵的問題上則與這些國家存在著本質的區別,不僅中國的經濟結構和金融機制與這些國家有本質的不同,而且中國還有著一種外界難以理解的融資方式。 這種中國特有的融資方式,根據作者的說法,便是中國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中,發現了土地中隱藏的巨大價值。 作者說,原本在經濟改革前價值極為有限的土地,在始於上世紀90年代的住房市場化改革和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中迎來了價值的迅猛增長,從而令中國各地的政府通過拍賣土地使用權就可以籌集到發展基建所需要的大量資金。土地價值的飛漲還令中國各地的政府開始通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將土地等資產做抵押去融資,從而可以獲得更多發展基建所需要的資金。 作者說,正是這一特殊的來錢方式,令中國這個人均收入只有美國七分之一的國家得以快速地建設起了從電網到地鐵網絡等一系列的基礎設施。 相較而言,美國等其他國家的房地產市場早已發展了數十年乃至上百年,這些國家的政府自然無法再像中國那樣通過土地獲得大筆的資金去發展基建了。 不過,作者也指出,中國這種用土地財政驅動基建的模式不會永遠有效,因為這種模式需要土地的升值速度一直超過利率的上漲速度才能維持。可中國土地價值正在走向均衡,而中國年輕一代消費習慣的變化則會不斷推高利率。另外,政府許多基建項目的投資回報也在下降,還有讓人警惕的地方債務問題。所以,他認為中國接下來的基建投資速度會不斷放緩。 最後,作者還表示,雖然美國政府無法像中國那樣通過土地財政融資,但由於美元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所以美國在不加稅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大量發行美債來籌集發展基建的錢,不是用土地——而是用美國財政部的信譽來做抵押。 但作者亦指出,這種操作也會有走到頭的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