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溯源報告: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不是新冠疫情的最初來源3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中國—世衛組織新冠病毒溯源聯合研究報告。 今年1月14日至2月10日,17名中方專家和17名外方專家組成聯合專家組,分為流行病學、分子溯源、動物與環境三個小組,在武漢開展了為期28天的全球溯源研究中國部分工作。根據當日發布的聯合研究報告,聯合專家組評估了關於病毒引入人類的四個路徑,認為新冠病毒“比較可能至非常可能”經中間宿主傳人,“可能至比較可能”直接傳人,“可能”通過冷鏈食品傳人,“極不可能”通過實驗室傳人。報告提出了聯合專家組下步研究的建議,包括建立全球統一的數據庫,在全球更廣範圍內繼續尋找可能的早期病例,由全球科學家在多國多地尋找可能成為病毒宿主的動物物種,進一步了解冷鏈以及冷凍食品在病毒傳播過程中的作用等。 當日舉行了世衛組織成員國通報會。據記者了解,聯合專家組外方組長彼得·本·安巴雷克介紹了聯合專家組在武漢的實地工作以及共同研究情況並感謝中國政府和科學家為此次溯源合作提供的支持。 中方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在會議上表示,有關報告是中外專家共同努力產出的結果,凝聚了聯合專家組中外專家的共同心血。聯合專家組始終秉持科學思維,以證據為基礎開展研究合作。此次在中國的新冠病毒溯源是全球溯源的一部分,也是第一步,報告的所有結論和建議都是基於全球視角,未來研究不會僅限於某一區域。 中國常駐日內瓦代表陳旭大使說,中國和世衛組織國際專家展現了科學、開放精神。中國各級政府為專家組在武漢的順利工作提供了必要協助,充分體現了中方開放、透明、負責任的態度,也得到了雙方專家的高度贊賞和充分肯定。溯源問題是科學問題,應由全球科學家合作開展有關工作。將溯源問題政治化的行徑只會嚴重阻礙全球溯源合作,破壞全球抗疫努力,導致更多的生命損失。這同國際社會團結抗疫的願望背道而馳。溯源也是一項全球性任務,中國—世衛組織這次聯合研究將對全球多國多地溯源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並提供積極有益的指導,也為人類更好認識病毒提供了一份科學指南。 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不是疫情的最初來源 據南方日報報道,3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世界衛生組織全球新冠病毒溯源調查的中國部分,即今年1月14日至2月10日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溯源研究聯合專家組在武漢進行的溯源調查報告。報告共120頁,包括溯源調查基本結論,在流行病學、分子流行病學、動物與環境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方法和結論,以及新冠病毒四種傳播路徑的假設分析。 根據報告顯示,聯合專家組認為由於部分早期病例與華南海鮮市場無關,相當數量的病例與其他市場有關,或有部分病例與市場均無關係,表明華南海鮮市場不是疫情的最初來源。報告指出,關於華南海鮮市場在疫情起源中的作用,或者傳染病是如何傳入市場的,目前還無法得出確切結論。 報告重申了蝙蝠和穿山甲可能是導致COVID-19的病毒的宿主的觀點,同時表示,根據目前研究,上述哺乳動物物種中鑒定出的病毒都與SARS-CoV-2沒有足夠的相似性,不能作為其直接的祖先。水貂和貓對SARS-CoV-2具有高度易感性。 報告指出,新冠疫情可能在2019年12月中旬之前的幾個月開始爆發,預計是在9月底到12月初之間,但大多數評估認為是在11月中旬到12月初之間。研究小組綜合不同國家發表的表明SARS-CoV-2早期傳播的研究數據發現,一些疑似陽性的樣本比武漢的第一個病例更早出現,表明在其他國家有可能漏診。但到目前為止,該項研究的質量是有限的。
資料圖: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溯源研究聯合專家組外方組長,世界衛生組織食品安全專家Dr. Peter Ben Embarek 報告提出,專家組在中國31個省共采集野生動物、畜禽標本8萬余份中進行檢測,在SARS-CoV-2爆發前後均未發現SARS-CoV-2抗體和核酸陽性結果。 報告提到,華南海鮮市場的供應鏈包括來自20個國家的冷鏈產品和動物產品。由於在大流行的早期階段缺乏對冷鏈在病毒引入和傳播中潛在作用的認識,冷鏈產品沒有進行檢測。但專家組發現,冷鏈傳播增加了不同潛在引入途徑的可能性。根據對2020年期間武漢其他市場和華南海鮮市場上遊供應商進行的初步抽樣和檢測,暫未發現動物體內傳播SARS-CoV-2的證據。 報告指出,聯合專家組對病毒來源的四種可能性進行評估,認為通過動物直接傳給人類、通過中間宿主引入、通過冷鏈產品引入是一種可能的途徑,通過實驗室事件引入被認為是極不可能的途徑。
報告截圖 報告提到,下一階段的研究將包括測試野生動物樣本中與SARS-CoV-2相關的病毒序列和抗體;繼續調查中國南部省份以及東亞、東南亞和任何其他分布有蝙蝠地區的蝙蝠;追蹤在2019年底之前初步報告SARS-CoV-2陽性檢測的冷鏈產品供應商國家等。世衛組織將對2019年底前在汙水、血清、人或動物組織/拭子和其他SARS-CoV-2檢測結果呈陽性的國家和地區進一步開展相關可追溯性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