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訪談:美歐重啟對華雙邊對話,歐洲已選站美國?香港新聞網3月27日電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22日至24日展開上任後首次歐洲之行,到布魯塞爾會晤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外長及歐盟官員,試圖修復和強化盟友關係,鞏固抗中反俄陣線。美國和歐盟還同意重啟對華雙邊對話,這是否表明,此前強調戰略自主的歐洲已選站美國一邊? 對此,香港中通社記者25日採訪了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全文如下: 圖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
記者:布林肯和歐盟外交事務高級代表博雷爾期間發表聯合聲明,同意重啟對華雙邊對話,並攜手應對俄羅斯帶來的挑戰。他們在聲明中表示:“歐盟與美國的共識是,與中國的關係是多方面的,包括合作、競爭和制度性的競爭對手等元素。”從該份聯合聲明看,歐盟目前對於美國的拉攏持怎樣的態度? 崔洪建:布林肯此次訪歐,肯定是想利用近期中美、中歐互動的機會。美方目前有兩項任務:其一是要為今年的北約峰會作準備,其二是要在今年盡早啟動美歐峰會。此前,歐洲就已想推動美國總統拜登訪歐,進行面對面的“美歐峰會”。這是因為從奧巴馬時期起,美歐峰會的價值就在下降,有時美國選擇不去,有時前總統特朗普前去吵架,這讓歐洲人忍受不了。目前,歐美雙方還是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修復關係。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和俄羅斯成為議題,我覺得並不奇怪。 目前,歐洲一方面想要顯示出和美國的所謂團結,尤其是在政治安全和人權領域;而在經貿方面,歐洲還是有自己的立場和考慮。 這一輪的歐美互動,雙方其實是想將矛盾向外轉移到中俄頭上,來掩蓋歐美之間尚未解決的問題。接下來對歐美關係能否通過這一波接近達到“修復”和“重塑”目的的真正考驗,還是要看他們之間的問題能否解決,包括經貿摩擦、數字稅、“北溪-2”問題、能源發展方向上的矛盾,以及伊核協議等地區問題分歧。 因此歐美關係如何發展,能否“成功地”將矛頭一致轉向中國,我覺得還需要觀察。目前的事態實際上只是“戲的前半部”,而且象徵意義大於實質內容,關鍵還在後半部。如果歐美之間的問題、矛盾解決不了,歐洲不會這樣心甘情願地全力配合美國的所謂“對華戰略”。 記者:歐盟、美國、加拿大、英國22日以新疆人權問題為由,對中國官員實施制裁。是否表明,歐洲正在倒向美國? 崔洪建:這仍然是一種將矛盾向外轉移的思路。歐洲近期的動作表明,他想將所謂的人權制裁作為政策工具,藉此參與到大國競爭中去。因為現在歐洲面對中俄的時候沒有什麼好打的牌:在能源和安全上受到俄羅斯的限制,在經貿上依賴中國。歐洲認為可以靠人權牌在面對中俄時有說話的底氣和博弈的資本。 至於所謂針對“新疆問題”的制裁,是否如美國人而言,是“在拜登政府領導下的西方國家對中國的一致行動”,我覺得這事沒有那麼簡單。如果中方對這次歐洲的制裁忍氣吞聲了,估計歐洲人就會大膽地說,這是他“獨立作出的決定”,與美國無關。但由於中國進行了強烈的反制,範圍和力度都超出了歐洲的預期,歐洲就不大願意做“出頭鳥”了,對於美國這種“佔便宜”的說法也就默認了。因此我不認為所謂“針對新疆問題聯合制裁”的動作,是歐美已經徹底聯手的信號。即便在政治或人權領域,歐美對華的目標和手段也仍有差異,歐洲在使用制裁工具時還是想和美國拉開距離,並非對美亦步亦趨。如果完全跟隨美國,歐洲的戰略自主體現在什麼地方?如果完全被看作美國的戰略附庸,是不符合歐洲的戰略和經貿利益的。 記者:有分析指,未來可能出現的一種局面是,歐洲在經貿等特定領域倒向中國,畢竟歐洲非常看重中國市場;而在價值觀和軍事安全層面,歐洲將繼續和美國保持合作協調,時不時對華施壓。中國能接受這種“政冷經熱”的態度嗎? 崔洪建:用“政冷經熱”還不足以概括當前的中歐關係,至少在眼下的制裁和反制裁交鋒中,中歐政治關係是有“熱度”的。歐洲正在摸索參與大國競爭的門路,試圖改變和中國打交道的方式,雙方在短期內的政治摩擦甚至交鋒狀態難以避免。當前對中歐關係的考驗是雙方在矛盾充分暴露後能否找到管控的辦法,以避免分歧擴大或上升。現在歐方表現出一種不好的傾向,就是試圖把政治矛盾擴散到經貿領域。比如在中國出台反制裁措施後,歐洲議會就有人開始試圖綁架中歐投資協定的審批程式。 歐洲一直想要掌握在和中國打交道時的“主導權”和“主動權”,包括利用人權問題來製造矛盾,同時又想通過區分不同領域來保住經濟利益,比如在人權領域施壓,但在經貿、氣候變化等其他領域尋求和中國合作。中方這次反制裁實際上是“以其人之道反治其身”,並沒有超出歐方設定的領域而牽連其他,如果歐方覺得受了氣,就此把人權問題和經貿領域掛上鉤,那就是破壞了他所設定的規則,難免給人留下“輸不起”和“耍賴”的印象,這恐怕對歐盟想要樹立的“big power”形象不是好事。 從中歐關係的整體和國際格局的穩定出發,接下來中歐應當坐下來,從管控分歧的角度出發,討論出雙方都能接受的相處方式和規則,避免矛盾升級擴大。 記者:所以近期中歐的互動,對於決定未來相處模式也是很關鍵的。 崔洪建:對,最近大家相當於打了一個回合,現在考驗雙方的就是,對於接下來關係的性質到底是如何判斷的,會否有後續動作。如果接下來歐洲壓倒性的意見是要把政治和經濟掛鈎,中方难免做出相应的反应。這樣一來,雙方關係的變化可能就會超出預期。 中歐關係的絕大多數時候是堅持主要談合作,有分歧通過對話解決,而且一再強調合作是主流。儘管總有問題、矛盾甚至爭吵,但基本上是局部和次要的。但這次歐盟的所謂制裁實際上採取的是不區分主要次要方面、共同的經濟利益不能替換掉政治分歧的新邏輯。中方的反制裁也的確體現了“奉陪到底”的態度,那就是不迴避矛盾而明確表態。 記者:歐美之間,距離解決彼此的問題還有多遠? 崔洪建:美國拜登政府在處理對歐關係時,必須很小心,因為他現在面對著國內障礙,在经贸摩擦和“北溪-2”等諸多問題上,都要尋求兩黨共識,還要照顧國內的產業和企業利益。因為拜登政府相對弱勢,不得不盡量在民主、共和兩黨間保持平衡。這會影響到欧美進行協調的節奏和速度。 與此同時,美歐的思路是想先相對擱置彼此之間的矛盾,來聯手對付中俄,等把氣氛搞好了再去解決自己的問題。但實際上美歐之間的矛盾也是有時限的,美國無法一直拖延下去。而且歐洲對與美國合作也是有條件有要價的,在拜登政府已經把歐洲的胃口吊起來後,如果他滿足不了歐洲,那麼歐洲在對華政策上追隨美國就失去了動力和收益。因此美歐能否真正解決彼此之間的問題,還要看雙方的政策優先能否對接。有些問題對歐洲來說可能很急迫,但美國可能認為還可以放一放,如果雙方不能實現政策“對錶”,那麼合作就會大打折扣。何況從長期而言,美歐之間的競爭,尤其是經濟、科技、產業上的競爭仍然存在。這是不論他們怎麼協調也消除不了的基本問題。 【編輯:LIUCH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