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際

俠客島對話鄭永年:中美現在拼的就是經濟韌性

分享到:
2025-04-09 21:49 | 稿件來源:俠客島

【字號:

特朗普對全球開征“對等關稅”,甚至連無人的企鵝島都未能幸免。其關稅計算公式之離譜,單邊做法之霸淩,已經無需贅述。這套“七傷拳”背後,白宮的戰略意圖何在?如何應對?我們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教授進行了對談。一起來看。

1、俠客島:白宮對全球普遍加關稅,無異於向全球打經濟戰。有評論說這是給全球貿易投下了“核彈”,震動全球市場。特朗普似乎覺得全世界都會對他服軟、跟他談判?

鄭永年:不只是經濟戰,對很多國家來說,這比戰爭的影響還要大。為什麽出這一招?首先是美國國內問題。

美國政府已經逼近破產狀態。白宮現在的看法是,要拯救美國,就要搞“讓美國再次偉大”那一套,不然美國就會破產。特朗普此舉近乎孤注一擲,賭一把。反正美國債務越來越多,償債壓力非常大,到了臨界點,必須搏一搏。

他針對的國家,至少有兩類讓他覺得完全可以敲竹杠:第一是盟友,安全上依賴美國;二是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國家。

當然還有地緣政治考量,最終衝著中國來。所以此次關稅最高檔的都是亞洲國家,低一點的是盟友、拉美。地緣政治的因素很明顯。

2、俠客島:中國第一時間強硬反制。歐洲也表態要反擊。怎麽看歐洲的應對?

鄭永年:關稅背後是國家實力的較量。沒有力量和美國較量的,就會妥協;想繼續從美國得到一些好處的,也會選擇妥協;安全上不得不依靠美國的,可能不得不選擇合作;有力量與美國較量的,就會選擇以牙還牙。

歐洲如果有強烈的意願,是有能力反擊的。特朗普只看貨物貿易,卻不看美國服務貿易、知識產權、美元霸權方面的收益。在這些領域,歐洲是美國非常重要的市場。但歐洲內部有分化,德國、法國跟意大利、英國的態度就不完全一致,所以美國還會敲詐勒索下去,比如要挾“誰反抗就向誰征更高的稅”。

3、俠客島:特朗普直接向全球“開戰”的真實意圖是什麽?是想搞錢給財政補虧空,還是像一些分析所言,通過衰退制造貶值、緩解償債壓力?又或者是談判籌碼,比如他已經表態讓歐洲買3500億美元的能源?

鄭永年:特朗普儘管看上去出拳很魯莽,但還是有他的邏輯。目前看,這是給美國來了一套“休克療法”,能不能醒過來不知道,但首先要休克。

關稅的第一層意思最直接,向外國人收錢。“對等關稅”就是弄錢,特朗普最崇拜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當時美國財政的主要收入是關稅,不是現在的個稅。特朗普說加征關稅能給美國政府帶來1萬億美元收入,美國智庫普遍估計是6000-7000億美元,數字很可觀。

第二層目標是讓製造業回到美國。白宮高官說,要讓美國人可以在工廠打螺絲、造iPhone。照他們的邏輯,高關稅下,企業覺得從中國或者其他國家出口美國不賺錢,就會選擇回美國建廠,從而提供就業和稅收。

第三層目標,就是地緣政治上針對中國。中國對此看得很清楚。

這幾層目標能不能實現?第一層可以,因為還有很多國家想跟美國做生意。但特朗普只看到可能的收獲,沒有看到可能的失去。這樣做說不定搞垮了美元霸權,萎縮了美國的服務業,這裡的損失可能會超過關稅的所得。而第二層、第三層目標就很難了。

4、俠客島:製造業空心化是幾十年的結果,短時間內再回去幾乎是不可能的。台積電在美國設廠,幾年了建不成,建了也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人。美國的勞動力成本、勞動力素質和技能等,都決定了它不可能是低成本的,產品不會有競爭優勢。

鄭永年:是的。關於“去工業化”,我們一定要吸取英國、美國的教訓。

撒切爾革命之前,英國是製造業大國;當時英國戰略判斷錯誤,覺得金融最賺錢,就轉向了,放棄了製造業。倫敦有了金融城,但英國失去了製造業。美國好一點,里根革命後,美國高端製造業還有,但是失去了中低端製造業,因為資本自由流動,去其他國家建廠了。就業、稅收流失,中產萎縮,社會矛盾激化,根子都在這裡。

萬斯有個觀點,創新一定表現在製造業裡面,然後再到消費端。金融只是工具,目的是製造業。但是,製造業流出去了想再拿回來,太難。我看過一些資料,如果在亞洲設廠的企業回到美國,成本高達5倍以上。這要加多少的關稅才能抵消?還有勞動力的問題,即便美國想打螺絲、造iPhone,有沒有足夠合適的技能人才?

特朗普。圖源:新華

特朗普第一任期就想做這件事,拜登也想做,八年了,都不成功,也不可能成功。

他的團隊裡面,現在馬斯克等人圍繞第四次產業革命,搞了一個等式:(生命科學+人工智能)*能源=現代產業。但也有問題。美國對能源去監管,要大量開採,俄羅斯和沙特立馬不幹,要增加產量把價格打下去。因為對這些能源國家來說,如果美國這個最大的消費市場都自己採能源,他們的能源賣給誰?而如果只是圍繞 AI、生命科學,這些高端產業解決不了特朗普的問題。所以第二個層面的目標很難實現。

對我們來說,一定要堅持製造業,堅持實體經濟。我們的目標應當是構建一個具有強大經濟韌性的產業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我們在和美國的長期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中美現在拼的就是經濟的韌性。

5、俠客島:某種程度上,美國的貿易逆差本來就是跟美元霸權息息相關的。既要貨物貿易的平衡又要美元霸權,兩頭通吃通佔,可能嗎?

鄭永年:美國的強項是在服務業、知識產權、美元霸權這些方面。其他國家生產商品,美國作為終端消費,是美國的比較優勢。這樣美國既有了廉價商品,又能循環美元。

現在特朗普將焦點集中在貨物貿易,但問題是如果美國什麽都要生產,其他國家要美元幹什麽?

一直這樣搞下去,反而可能導致美元霸權解體。其他國家儲備美元,就是為了跟美國人做生意嘛。生意都不做了,要美元幹什麽?大家都不傻。德國已經在討論把存在美國的黃金運回去了。日本呢?其他各國呢?會不會拋美債?可以觀察。

美國的問題很清楚:經濟導致社會不公平,導致民粹,演化成政治黨爭,再把國內問題國際化。美國從全球化獲利最多,但是沒搞好收入分配,這是他們自己的治理問題,不是中國的問題。美國企業從全球賺了很多錢,但政府沒能力制衡資本、搞社會分配,反而向全球分攤成本。特朗普這一下“休克療法”用力很猛,美國能不能醒過來,恐怕要打個大問號。

6、俠客島:有一些分析認為,特朗普的最終目標就是搞一個把中國排除在外的貿易圈,在產業鏈供應鏈上排除中國,在貿易領域製造新的陣營,手段則是在談判中加入選邊站的條件。是否會這樣?

鄭永年:這是幻想,不可能實現。美國搞了很多年“印太經濟框架”,實際上就是這個意圖,想讓周邊國家跟中國脫鉤,投靠美國。

這個框架為什麽沒有成功?因為美國沒有開放市場。拜登如此,特朗普更是如此。不僅不開放,還征高關稅。要吸引別人參與,就要提供公共產品,這剛好是特朗普反對的。那還有什麽辦法吸引大家呢?相反,中國是更加開放的,又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大消費市場。

況且,你讓別人選邊站,別人就一定聽嗎?各國也會犯嘀咕,畢竟最多四年任期,是不是忍一忍、拖一拖就過去了?有些國家就拖,反正白宮一任四年,不夠就八年,熬過去。

7、俠客島:美國國內因素不可忽視。美股大跌,社保養老錢都在裡面,馬斯克批評納瓦羅“比一袋磚頭還蠢”,執政團隊內部的立場似乎也非鐵板一塊。

鄭永年:中國面臨的不是短缺問題,不是沒有足夠物資,而是考慮過剩,琢磨貨不賣到美國該賣到哪兒去。但美國的問題就大了,它自己不生產中低端的東西,這些東西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美國馬上就會面臨通脹。

說掣肘,尤其要關注美國通脹。民生物資生產不出來,會加快執政團隊的分化。共和黨內有不和諧的聲音,民主黨也會出來反對。美國老百姓能承受多少?耐心有多少?奧巴馬已經在向青年學生喊話,讓他們站出來用實際行動反對特朗普了。如果通脹太高、國內失控,危機一來,民主黨當然會起勢。

8、俠客島:特朗普對中國的第一次要價可以說是踢到了鐵板上,於是白宮繼續威脅中國。怎麽看後續的博弈?中國又該如何應對?

鄭永年:關稅之爭是有限度的。只要關稅加到60%-70%,跟加到 500%其實沒區別,都沒法做生意了,就是脫鉤了嘛。

在這一波美方的打壓中,中國還是要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短期內減少震動,比如通過國有大資金和國央企增持護盤、穩定股市等;中長期更重要的,還是通過改革釋放內部潛力,把區域大市場、統一大市場弄好,這是真正的進步。

我們已經到了技術引領經濟的階段。在以深圳、杭州為代表的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大量技術企業正在產生,中國正慢慢轉向“0到1”的原創創新階段。這個格局一旦真正形成,10-15年後,也許美國和其他國家還要依賴我們的技術。新能源汽車方面,德國已經要跟中國合作了,這放在十年前是很難想象的。

同時,既然美國是一個不可靠的自私形象,中國就更要展現出理性和公正,我們繼續保持開放,大家自然會有選擇。中國不拉幫結夥,而是用自己的行動來吸引人,這很重要。

【編輯:李濼】

視頻

更 多
他們在香港開了一間“4D藝術博物館” 用一個晚上帶觀眾感受中華文化四千年
如何用短視頻展現香港魅力?十部優秀作品告訴你
中通社專訪民青局局長麥美娟:政府與青年的溝通越来越緊密
港科大研全球最小手術機器人 未來的“醫生好幫手”
香港特區救援隊緬甸救災返港 李家超點讚:你們是全港市民的驕傲
大學裡的這間RISC-V實驗室 能否為香港的芯片產業帶來新轉機?
過癮又安全的VR拳击遊戲颠覆电竞赛场 自動跟隨的飛行相機將重新定義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