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際

G7炒作“中國產能過剩” 背後卻想借鑒中國經驗?

分享到:
2024-05-29 09:32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5月29日電 一段時間以來,西方頻繁炒作所謂的“中國產能過剩”議題,試圖以此來抹黑中國經濟,進而為實施貿易保護措施提供藉口。不過說一套做一套,日前有美媒報道指出,宣稱要“構建公平競爭環境”的西方各國,如今希望糾正以前在產業政策上的失誤,借鑒中國的成功經驗。

比亞迪電動汽車。香港中通社資料圖片

據法國國際廣播電台27日報道,當地時間5月25日,七國集團(G7)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又“老調重彈”所謂的“中國產能過剩”問題,并在會議聲明中對中國提出警告——G7將考慮對中國採取措施以確保“公平競爭的環境”。

據報道,法國財長勒梅爾27日在接受採訪時更是污衊中國稱“中國廉價的工業設備不僅對歐盟、對美國,而且也對全球經濟構成威脅”。

針對“中國產能過剩”這一偽命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此前早有回應,中國的產業優勢是靠真本事獲得的,是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塑造的,而不是靠政府補貼形成的。西方國家以“產能過剩”為由採取貿易保護措施,不會讓自己變得更好,只會破壞產供應鏈穩定暢通,拖累全球經濟綠色轉型和新興產業發展。

為何中國的部分產業能够領先世界,以至於讓西方國家感到所謂的“威脅”?美國《紐約時報》28日的報道對中國產業政策領先世界的原因進行了分析。

報道稱,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的能源轉型規模以及政府提供的支持力度能像中國一樣。現在美國和歐洲正試圖拼命趕上中國,這些國家希望糾正以前在產業政策上的失誤,并借鑒中國的成功經驗——它們為本土企業提供巨額補貼,同時試圖阻止有競爭力的中國產品進入本國市場。

報道還稱,中國在一些領域的主導地位是幾十年來連續的產業政策,以及鼓勵私營企業瘋狂競爭的結果。例如中國領先世界的太陽能電池板和電動汽車的生產,就建立在中國早期對化工、鋼鐵、電池和電子等行業的扶持,以及對鐵路、港口、高速公路大量投資的基礎之上。

至於西方國家在能源轉型上的“掉隊”,《紐約時報》分析認為,接受產業政策的做法與西方國家“最小政府干預”的意識形態背道而馳。

“就連民主黨人也不敢讓政府起更積極的作用”,報道援引專家言論稱,美國長期以來缺乏廣泛的產業政策和協調一致的戰略,“這顯然是一個有長遠後果的重大錯誤”。

2023年11月的廣州車展上,中國知名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在展示汽車電池模型。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實際上,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國際地緣政治鬥爭也更加激烈,所謂“產能過剩”只是西方遏制中國工業優勢的工具。

此外,當地時間5月22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宣布,根據美國總統指示,該辦公室經研判後決定:維持特朗普政府時期對華征收的“301條款”關稅,同時對中國“目標戰略產品”大幅提高關稅。

與此同時,歐盟2023年底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的反補貼調查即將結束,外界認為歐盟此後可能會對中國汽車出口採取“防禦性措施”。

另據美國《紐約時報》27日的一篇報道稱,在中國問題上,美國兩黨都表現了強硬的立場。從關稅到技術禁令,拜登政府一直在打壓中國。特朗普的顧問也表示,如果特朗普再次當選,他將致力於與中國完全“脫鈎”。

不過對於中美之間的貿易爭端,報道卻樂觀表示,儘管人人都在討論中美“脫鈎”,但中美經濟依然緊密相連。

【編輯:凌玉辉】

視頻

更 多
李家超談上任兩周年:不斷提速提效,讓香港這艘船加速向前邁進
中通社專訪李家超:國安風險千變萬化,不能讓傷口再被挖開
巴黎奧運|港隊羽毛球奪四項奧運資格 小將冀衝擊金牌
從-3.7%到+3.3% 香港經濟正全速向前
巴黎奧運|相隔12年 港隊王嘉莉奪女子柔道參賽資格!
登上澳門最高建築 來自233米的高空VLOG!
曾志偉、譚詠麟也來打卡!香港明星足球隊試行深中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