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研究院著急:在華韓貨價格不如中國,質量不及日本香港新聞網4月29日電 “韓國產品要想攻佔中國市場,就要堅守品質,培養品牌競爭力。”韓國貿易協會(KITA)國際貿易通商研究院4月28日發佈報告分析韓國產品在華現狀。報告指出,疫情後韓國產品在華熱度有所下降,主要與被中國產品替代等因素有關。目前在中國市場上,韓國產品在價格競爭力方面不及中國和東南亞產品,在品牌競爭力上不如歐盟,質量上又比不過日本。 圖為韓國三星標識 來源:新華社 KITA成立於1946年,旨在通過貿易促進韓國經濟發展,目前是韓國最大的商業組織,擁有超過7.3萬家會員企業,13個韓國國內辦事處和10個海外分支機構。這份報告名為《中國買家眼中的韓國消費品的競爭力及其影響》,內容涵蓋今年2到3月對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地276名從事進口韓國產品的中國買家的調查,以及對近期中國消費市場的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中國買家認為,韓國產品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日本和中國,價格競爭力弱於東南亞和中國產品,品牌競爭力弱於美國和歐洲。儘管韓國產品被認為“品質優良”,但仍比不上日本產品。 至於韓國貨在哪些方面比不上中國產品,有51.1%的受訪者認為是價格,其次分別為質量(8.3%)、設計(6.5%)、品牌(5.8%)和可靠性(4.4%)。與東南亞產品相比,認為韓國貨價格競爭力弱的同樣占比最高(47.1%),其次是質量(7.6%)、服務(7.3%)、品牌(5.1%)和設計(0.7%)等。有26.5%受訪者認為,在質量方面,韓國產品比不上日本產品。 與美國產品相比,有35.9%的受訪者認為韓國產品的品牌競爭力差。而與歐盟產品相比,選擇品牌競爭力不足的人同樣最多(19.2%),其次為質量(18.1%)和價格(13.8%)。 44.2%的受訪中國買家認為,疫情之後,韓國產品在中國市場的受歡迎程度有所下降。談及主要原因時,54.1%的人認為中國產品可以替代韓國產品,其次是韓國的負面形象(38.5%)和缺乏產品競爭力(34.4%)。 至於哪些韓國產品未來可能具備競爭力,33%的受訪者認為是化妝品,選擇美容產品、食品和醫療保健品的人均在14%以上。 韓國貿易協會首席研究員全寶熙(音譯)表示,在中國消費市場中,隨著MZ一代(1980年代初至2000年代初出生者)迅速崛起,他們在購買前會仔細比較品質和價格,展現出“理性消費”的趨勢。因此確保韓國產品的質量和價格競爭力超過日本和中國產品變得非常重要。 他還表示,有必要密切關注中國政府刺激消費等經濟政策,探索利用這些政策推動韓國產品銷售的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韓國貿易協會統計,2023年中國自韓國進口額為1625億美元,較前一年驟減18.8%,這也導致韓國對華貿易出現180億美元的逆差,系中韓建交31年來首次。 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李尚勛表示,影響韓貨在華市場表現的因素有很多,但中國品牌的崛起及產品品質的昇級,可謂最根本的原因。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石先進認為,未來韓國商品在華是否能走出低穀,既要看兩國的政治水溫和中國經濟走勢,也取決於韓國品牌能否在華重塑自身競爭力。 除了在中國市場遭遇挑戰外,韓國在全球市場也面臨著來自中國的競爭。 韓國貿易協會近期發佈2023年韓中兩國出口相似度指數(ESI)顯示,中韓兩國在全球市場的出口競爭日趨激烈,尤其是在半導體、汽車、電氣、電子等韓國傳統支柱產業,ESI指數較5年前均出現增加。在出口結構越發相似的情況下,韓國還有多個尖端技術領域陸續被中國超越,在核心原材料方面又存在著對中國的高度依賴,各種元素叠加讓韓國企業感到巨大壓力。韓《文化日報》將之描述為“撼動韓國經濟的中國大突襲”。(完) 【編輯:胡雪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