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剛:中美不應改變對方而應打破意識形態藩籬香港中通社9月23日電 中國駐美國大使秦剛當地時間22日指出,當前美國一些人把中美關係定義為民主與威權的對決,挑動意識形態對立。這是中美關係面臨嚴重困難的癥結所在。中美既不應也無法改變對方,而是應該打破意識形態的藩籬,擯棄零和博弈的邏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相互尊重、和平共處。 22日,秦剛應邀出席卡特中心和喬治·布什美中關係基金會聯合舉辦的線上對話會并發表演講。他說,作為一種政治體制,民主本意是“人民統治”、“主權在民”。對民主最基本的判斷標準,就是人民是否有廣泛參與國家治理的權利,人民的訴求能否得到回應和滿足,人民有沒有獲得感和幸福感。 秦剛指出,今天中國的人民民主是全過程的民主。中國憲法規定,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既有選舉權,又有依法廣泛參與國家治理的權利。在中國,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中國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相當於美國的國會和地方議會。目前,中國縣鄉兩級人大代表實行直接選舉,縣級以上是間接選舉。人民可以選舉出他們的代表參政議政,并選出領導人。人大代表密切聯繫群眾,所有重大立法決策都是依照程序,經過民主醞釀,通過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產生。 秦剛介紹,中國有獨特的政治協商制度和機構,這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實現形式。任何重大決策、任何涉及人民切身利益的問題,都要經過人大、政府、政協機構、社會團體、行業組織的廣泛充分協商討論,在各方形成共識的基礎上制定出體現人民意志、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和措施。中國的會議多,官員下基層多,開會就是協商,研究問題,下基層就是調研,了解實情。在此過程中,各方討論的廣度和辯論的激烈程度不亞於美國國會。在中國的人大機構很少出現面紅耳赤的爭吵、久拖不決的議案,因為大量的矛盾和訴求在協商過程中已經化解或吸納了。出台的政策在落實過程中也往往比較順利。 秦剛強調,世界上有不同的制度。一個制度是不是民主,要看其能不能代表人民的整體利益、人民滿意不滿意。民主不是擺設,更要管用。 他說,當有些人還在製造“民主與威權”之爭、滿世界拼凑針對中國的“民主國家同盟”時,中華大地14億人徹底擺脫了絕對貧困,正邁步奔向共同富裕;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每年為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中國航天員在空間站駐留數月後成功返回地球;中國人民正趕往投票站行使憲法賦予的選舉權;新疆等地的穆斯林信眾每天就近去清真寺;十億中國網民通過網絡了解天下信息,進行交流,表達觀點;中國有效控制住新冠疫情,超過11億中國人完成疫苗接種,并已向100多個國家和組織提供了疫苗,今年全年將對外提供20億劑等,中國正與各國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秦剛指出,中國并不完美,前進的征程上還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比如如何在發展市場經濟中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和社會公平公正等問題。但中國在不斷深化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全人類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他反問,難道中國不是在追求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嗎?難道中國踐行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與林肯總統所說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思想不都是為了人民嗎?他說,可不可以這樣理解,中國的社會主義全過程民主: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同人民在一起、一切為了人民。 秦剛說,中美歷史、文化、體制不同,但正如美國前總統卡特所說,兩國人民都渴望和平與繁榮,兩國領導人都希望為本國人民追求幸福創造和平穩定的環境,這就是中美之間的“大同”。中國從不對別國說自己的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因為中國懂得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編輯:林玉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