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亞洲論壇發佈兩項重要報告4月18日上午,博鰲亞洲論壇網站發佈《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2021年度報告》及《可持續發展的亞洲與世界2021年度報告》。 《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2021年度報告》指出,從價值鏈構成看,亞洲主要經濟體仍然高度依賴亞洲工廠,而且絕大多數亞洲經濟體對亞洲工廠的依存度逐年遞增,印度增速最快。2019 年,中國香港、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韓國等對亞洲工廠依賴度最高。盡管新冠肺炎疫情導致亞洲工廠部分生產網絡中斷,但是並未使亞洲的全球價值鏈中心出現轉移,亞洲工廠對中國的依賴程度遠高於美國、日本和亞洲其他經濟體。在亞洲貿易額前22位的零部件產品中,亞洲仍有18種零部件產品主要依賴中國。亞洲工廠的存在,將帶動亞洲經濟體率先實現疫後經濟復甦。 在《可持續發展的亞洲與世界》報告中,報告通過分析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哈薩克斯坦、韓國、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卡特爾、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泰國、越南等若幹有區域代表性的亞洲國家發展表現,認為衛生健康、基礎設施、綠色轉型和數字鴻溝是制約當前亞洲經濟可持續復甦的重要瓶頸。在各國財力和資源都十分有限的情況下,政府需要有重點地行動,解決好衛生健康、基礎設施、綠色和數字四大發展赤字並有效連動,有力釋放發展潛力,推動實現多個可持續發展目標。 報告認為,在衛生健康赤字方面,由於政府財政能力不足或規劃不合理,許多亞洲經濟體面臨醫療資累短缺,對傳染病準備不足的困境。當前,在亞洲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大陸上迅速分發和接種疫苗的任務艱巨。應提升衛生服務體系的可及性、公平性和反應性;加大衛生健康基礎設施投入;考慮建立應對重大疫情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儲備;發展健康產業,抓住數字衛生和數字健康領域的機遇;加強各國衛生健康的微觀治理。 在基礎設施赤字方面,需要加強硬件與軟件基礎設施的韌性,更好地支撐區域內經濟活動和供應鏈穩定。有計劃地建設更多能夠抵禦災害和氣候變化的基礎設施,加大數字基礎設施投入。加強跨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支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營造更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市場環境,落實好包括去年底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在內的自由貿易協定,進一步利用好電子商務與自動化等新興技術和業態。 在綠色赤字方面,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亞洲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快速上升,許多國家面臨著嚴重的環境和氣候風險,以及適應和緩解氣候變化壓力的挑戰。中、日、韓等亞洲國家領導人在2020年做出碳中和的目標承諾,受到國際社會廣泛贊譽。在產業轉型、技術進步和融資改革等方面,政府需要拿出切實可行的行動路線圖。政府應激勵社會不同部門朝著綠色發展方向前進,把激勵架構分解到地方政府層面並加以落實。創造更多綠色就業崗位。制定更有雄心的國家自主減排貢獻目標。進一步加強氣候領域的技術研究與創新。 在數字赤字方面,亞洲經濟體間的數字不平等切實存在,頂尖的數字技術企業在地理上高度集中,如何縮小亞洲各經濟體之間的數字鴻溝,是目前亞洲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抓住疫情機遇促進數字經濟加速發展。數字技術的應用仍有很大提升空間;推動社會管理和城市建設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促進數字經濟主體公平競爭。 報告認為,為實現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提出的“重建更美未來”,國際社會需要堅持多邊主義,攜手合作應對新冠疫情的負面衝擊,縮小四大發展赤字,解決好全球“治理赤字”。全球應加快疫苗接種,公平分配疫苗,建立防疫健康信息互認機制,為經濟加快復打下堅實基礎;推動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實現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促進包括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在內的區域和國際發展議程有效對接、協同增效;推進各類自由貿易協定的有效落實和標準提升;鼓勵科技創新合作,激發數字經濟發展活力;發揮好全球治理平台與國際機構的重要作用。 報告指出,面對疫情,亞洲各國為強化衛生健康體系,穩定全球供應鏈,引領貿易和投資復甦付出了無法想象的巨大努力。東盟加中日韓、上合組織、海合會等區域合作平台,以及亞行、亞投行等國際機構,提出了很多區域性倡議,為抗擊疫情、加強互聯互通、促進綠色轉型和打造數字經濟提供了資金和技術支持。亞洲將成為全球可持續復甦的重要引擎,與其他國家和地區攜手戰勝疫情,解決發展赤字,促進經濟融合;加大與其他地區發展中國家合作,加強經驗分享,共促能力建設;積極參與國際規則與秩序重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