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一企業主稱“不能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中使館回應分享到:
香港新聞網3月31日電 3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比利時王國大使館刊登了一篇題為《追求成為“世界工廠”是否是中國的選擇?》的文章。 內容如下: 日前,比利時一家紡織廠企業家接受《自由報》採訪時表示,歐洲應“捍衛自身工業”,“不能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我們認為,歐洲發展符合自身需要的工業是歐洲國家自身的選擇,沒有人對此有異議,而“不願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這一說法值得探討。 事實上,中國並未也不刻意追求“世界工廠”的地位。製造業和出口在經濟結構中占比較大,是中國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主動適應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客觀結果。然而,中國在通過這種發展路徑取得經濟成就同時,也在資源和環境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面臨原料和市場“兩頭在外”的挑戰。同時,隨著經濟體量擴張、國民收入水平提升、政府和民眾對環境越來越重視以及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中國也逐漸意識到傳統發展模式將不可持續,必須通過結構性轉型尋求更高質量發展。 去年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十四五”規劃綱要,進一步強調中國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意味著中國將繼續調整發展路徑,追求內需驅動為主、內外市場互補結合、創新綠色可持續的發展道路,而非將出口和製造業規模作為經濟目標。事實上,中國自金融危機以來就不斷推動發展模式轉型,貿易順差占GDP比重從7%的歷史高位降至2019年的2.9%,服務業占GDP比重不斷擴大,2019年已提升至53.9%。 中國擁有14億人口,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發展模式轉型將為全世界帶來更多機遇。一方面,中國內需對經濟驅動力的增強,帶動高質量產品的進口需求不斷擴大,中國也將主動擴大進口,敞開大門“全球購”,讓全世界分享中國市場的紅利。如果比利時這家紡織企業的產品受到消費者青睞,也歡迎打入中國市場。另一方面,中國轉向高質量發展意味著中國製造業由“求量”到“求質”的轉變,通過綠色化、數字化、創新化調整結構和生產方式。在此進程中,歐洲企業可發揮自身優勢,在產業鏈中扮演關鍵角色,不久前完成談判的中歐投資協定也有望為歐企在中國市場施展身手提供更多便利。 中國在國際關係中向來主張互利共贏、美美與共。面對百年變局和疫情危機,中國也將以更加開放包容的態度和高質量發展的外溢效應,為世界經濟的復蘇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動力”。 |
視頻更 多
落馬洲河套區再添“新成員”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開幕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
來論更 多評論更 多
論壇更 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