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記者獨家探訪中國天眼,感嘆“核心裝備”饋源艙2020年12月初,美國的阿雷西博(Arecibo)大型射電望遠鏡坍塌後,位於中國貴州省平塘縣的FAST射電望遠鏡成為了全球唯一的“天眼”。與此同時,中國宣佈“天眼”將從2021年起向全世界科學家開放,引發高度關注。 12月底,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獲得獨家許可,成為唯一一家允許進入中國天眼進行拍攝的美國媒體。採訪中,CBS記者英若明(Ramy Inocencio)感嘆道:天眼的核心裝備饋源艙,是真正的“掌上明珠”(the apple of this cosmic eye);此外他還注意到一件“很有趣的事”——電磁波寧靜保護區。 CBS於去年12月24日發佈了這則視頻新聞,簡介中寫道:“在中國遙遠的西南部,世界上最大的單碟射電望遠鏡閃亮而安靜地坐落在茂密的石灰巖山丘上,現在正向國際科學家開放。這架被稱為‘天堂之眼’的巨型望遠鏡,跨度超過了五個足球場。” 視頻開頭,主持人提到了阿雷西博望遠鏡的倒塌,並聯繫到中國天眼:“本月(去年12月)早些時候,世界第二大射電望遠鏡,曾在007電影《黃金眼》和科幻電影《超時空接觸》中出現的阿雷西博倒塌,科學家們備受打擊。與此同時,位於中國的全球最大射電望遠鏡開始向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開放。” 阿雷西博的倒塌畫面 視頻截圖 隨後,畫面轉進至前往中國天眼參觀的CBS亞洲記者英若明。他向觀眾解釋說:“天眼,在漢語裏的意思是‘天堂之眼’。工程師們在一年多的時間裏,放置了超過4000片鋁板建造了這一望遠鏡,來定位宇宙中神秘的快速射電爆發,搜尋地外生命。” FAST運營和發展中心主任王啟明向CBS說:“我們(望遠鏡)的靈敏度全球最高。” 接受CBS採訪的王啟明 “天眼”的核心裝備——饋源艙引發了CBS記者的強烈興趣。這個由6根鋼索拖動的平台專門負責收集望遠鏡反射面接收到的外太空信號。由於採用了輕型支撐系統,中國天眼饋源艙平台的重量僅有30噸。相比之下,坍塌前的美國阿雷西博望遠鏡的饋源平台有近千噸重。 這也讓英若明感嘆道:“這(饋源艙)是這只宇宙大眼的‘掌上明珠’。” 饋源艙 視頻截圖 英若明還注意到:“在這裏,我還發現了一件很有趣的事,天眼方圓5公裏之內都被劃為‘電磁波寧靜保護區’,因為科學家們希望接收到的是數百萬光年之外的電磁波,而不是附近路人的手機信號。” 由於FAST觀測的是來自宇宙中遙遠天體的微弱電磁信號,因此要求台址電磁干擾極低,為實現科學觀測目標、減少常規強干擾源,保護FAST周邊良好的電波環境,2013年10月,貴州省政府首次頒佈了《貴州省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電磁波寧靜區保護辦法》,設立了以FAST台址為中心,半徑為30公裏的FAST電磁波寧靜區,並分3個區域按照不同要求對FAST台址周邊的電磁環境進行保護。 視頻末尾播再次播放了一段阿雷西博望遠鏡倒塌的畫面,英若明旁白中說道:“幾周前,位於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望遠鏡倒塌之後,中國天眼望遠鏡現在對全世界的重要性更高了。” 向觀眾介紹天眼的英若明 視頻截圖 王啟明則對CBS說:“中國願意和世界分享望遠鏡。天文研究是沒有國境之分的。” 英若明是第一位擔任CBS亞洲記者的亞洲人,他父親來自菲律賓,母親來自新加坡,曾在彭博社、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以及《華爾街日報》等媒體工作。 CBS此次在採訪中提到的天眼向世界開放,來源於去年11月中國國家天文台召開的一次新聞發佈會。會上,中科院院士、FAST科學委員會主任武向平透露了一個關鍵信息,FAST自2021年起面向全世界開放,“中國天眼”將成為“世界巨眼”,體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屆時,來自世界各國的申請可能將極為激烈。 去年2月,FAST團隊克服疫情影響,正式啟動科學委員會遴選出的五個優先和重大項目,近百名科學家開始使用並處理FAST的科學數據。今年4月,時間分配委員會開始向國內天文界征集自由申請項目,截至11月已經接到170余份申請,申請的總時間約5500個小時,實際批準1500個機時,只有30%能得到支持,可見FAST望遠鏡觀測時間競爭相當激烈。 隨後,天眼向世界開放的消息引來了不少外媒的關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物理學教授約翰·迪基(John Dickey)在採訪中對法新社說,到目前為止,FAST的研究結果令人印象深刻。 他補充說:“中國無疑是一個全球科學研究中心,與北美或西歐處於同一水平。與世界上任何先進國家相比,中國的科研人員都是先進的、有創造力的、有組織的。” 去年12月14日,《自然》通過官網公佈了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其中,中國天眼FAST望遠鏡在快速射電暴方面的研究成果入選。這篇論文觀測結果來自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這是天文學家第一次觀測到位於銀河系內的快速射電暴,極強磁場中子星也成為了目前唯一被觀測驗證的可以產生快速射電暴的天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