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內地

中國國產大飛機C919距離國際適航認證又近一步

分享到:
2024-06-25 09:03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6月25日電 中國國產大型客機C919的國際適航認證似乎越來越接近現實。香港《南華早報》6月24日引述知情人士消息稱,歐洲航空安全局(EASA)代表團將於7月初抵達中國進行實地檢查,并正式開啟對C919的認證程序。

國產大飛機C919。央視 資料圖片

觀察者網援引《南華早報》報道稱,據知情人士透露,來自EASA的官員和技術人員將參與C919的飛行模擬,與其設計團隊交換意見,并與中國民用航空局(CAAC)代表會面。據悉,EASA代表團還將有“充分的機會”進行詳細檢查,包括登機近距離觀察,以及參觀製造商中國商飛的裝配線。

報道分析認為,此次計劃中的訪問意味著C919距離獲得歐盟航空安全機構的適航認證更近了一步,對於歐洲和其他地方的潛在買家而言,這也將為其考慮與中國商飛的潛在交易帶來更大的信心。

不過,C919進行特別驗證飛行的日期尚未確定,據稱可能會在今年晚些時候或2025年初。對此,EASA、CAAC和中國商飛均未回複置評請求。

報道稱,儘管中歐在電動汽車貿易問題上關係緊張,但在EASA代表團訪華之前,雙邊航空監管機構之間已經進行了一系列高調互動。

據報道,今年4月,CAAC官員訪問了位於德國科隆的EASA總部。5月29日,由CAAC和EASA共同主辦的第三屆中歐航空安全年會在廈門召開,雙方官員就統一監管框架交換了意見,并討論了適航審定領域合作的問題。本月早些時候,雙方監管機構在位於華盛頓的2024年國際航空安全會議期間繼續進行討論。

一名消息人士說:“頻繁的互動將有助於保持良好的溝通,并解決合作中的任何問題,包括C919的適航認證。”

C919是中國首款按照國際通行適航標準自行研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噴氣式幹線客機。最大載客量192人、最長航程5555公里的C919被認為有望成為空客最暢銷的A320和波音737系列客機的競爭對手,削弱兩家歐美飛機製造巨頭在中國市場的“雙頭壟斷地位”,并在利潤豐厚的全球市場上分一杯羹。

《南華早報》說,自去年5月開始商業運營以來,中國商飛已經向國內航司交付了6架C919。作為目前唯一商業運營C919的航司,東航的C919機隊在4條國內航線上累計運送了30萬名乘客。截至目前,國有三大航空公司——中國國航、中國東航和南方航空——已分別確定訂購100架C919,計劃於2031年前分批交付。

報道指出,有了過去一年在國內取得的成功,中國正將推介C919的目光投向海外,并已取得了一些進展。今年2月,C919和中國商飛生產的另一款ARJ21支線飛機首次亮相新加坡航展後不久,便在越南、老撾、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五國開展演示飛行。

據介紹,演示飛行主要驗證國產商用飛機對東南亞五國機場和航線的適應性、機場地面服務設備的適配性、特殊飛行程序的適用性和航線業載的經濟性,展現飛機良好性能,為後續東南亞市場開拓奠定基礎。此前,ARJ21已獲得印度尼西亞翎亞航空(TransNusa)的訂單。

路透社此前提到,根據2019年簽訂的《中歐民用航空安全協定》,歐盟航空安全機構必須決定是否給中國C919發出歐洲飛行認證,以確保這些輸歐飛機達到該機構制定的安全標準。如果沒有此認證,C919將無法在歐洲飛行。

EASA局長高級代表呂克·蒂特加特(Luc Tytgat)今年3月表示,自2019年以來,有關C919的工作一直在中國境內進行,因而對EASA而言,這架飛機“太新”,認證可能需要時間。“我們如今必須再重新熟悉這架飛機,以瞭解它目前的模樣。這是一項大工程。”

路透社當時分析稱,蒂特加特的說法意味著,EASA對C919目前仍處於“技術熟悉”階段,這是適航認證過程的第一步。有專家稱,這一過程整體可歷時五年之久。

另一方面,據港媒報道,中國民用航空上海航空器適航審定中心主任顧新5月9日接受訪問則表示,按照計劃,期待C919能於2025年取得歐盟適航認證。他同時補充,“這需要雙方的配合,有問題要放在桌面上討論”。

“我們按照程序努力展示我們的飛機,過程中可能某個技術環節有差異,有差異就要討論。”顧新強調,全世界的民航都是一個標準,即保證公眾的出行安全,而不應帶著政治的標籤,中心會作好技術準備,“我們有足够的自信,中國人認證的飛機是足够安全的”。

【編輯:凌玉辉】

視頻

更 多
(回歸27年)李家超:現在是香港由治及興的最好發展時機
(回歸27年)西九龍高鐵站快閃音樂會 全場合唱《我和我的祖國》
走進澳門科大 探秘中國唯一一個天文與行星科學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
【專家看南海】日菲或將簽協定?日本打南海“算盤” 菲律賓正引狼入室
(回歸27年)李家超分享上任特首兩周年心得:責任重大,但使命光榮
說到自己的“香港媽媽” 演員湯唯淚眼汪汪
香港的成功要靠年輕一代“闖”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