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內地

玉淵譚天:中國如何從世界經濟乏力中“突圍”?

分享到:
2023-12-06 12:37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12月6日電  微信公眾號“玉淵譚天”近日刊發文章《如何從世界經濟乏力中“突圍”?》,再次探討“中國經濟的信心與優勢”這一話題。

今年10月16日在廣州,廣交會展館A區的新能源汽車吸引境外採購商參觀體驗。 香港中通社圖片

文章指,此前已談了該如何看待大環境的問題:

大環境不好,這是全世界的感受;鍥而不捨地完善自身,這是中國的選擇。因為有自我的改變,我們也在改變著大環境。

文章表示,在上述論述發出後收到的留言裡,看到不少人感同身受。不過,也有人有疑問,從體感上看,我們的問題好像還不少,那信心又在哪裡?

對此,文章表示,說起信心,其實每個人的發展都會遇到艱難險阻,這個時候,就需要築底的東西。優勢,恰恰就是築底的基石和突圍的可能。

看中國經濟也是一樣,要說信心大小,不如聊一聊信心與優勢的關係。

為什麼要從優勢中尋找信心?

今年年初,對於世界經濟的走勢,相關國際組織給出了一些積極的預期,但一年過去,結果並非如此: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中,開篇即寫道,“全球經濟蹣跚向前,缺乏動力”。

||世界銀行最新的《全球經濟展望》,用了“增長放緩、金融風險”做標題。

||根據瑞銀預測,明年全球經濟增長將放緩,並且市場波動可能加劇。

很明顯,增量的問題被越來越多地提到了台前:經濟增長的動力在哪裡?

從區域看,全球經濟中最具活力的亞太地區,貢獻了全球三分之二的經濟增長。其中,中國一個國家的貢獻就將達到三分之一。

今年,亞太地區的經濟增速預計為4.6%,遠超全球經濟增速預期,但2024年亞太地區的經濟增速預計為4.2%,出現放緩的跡象。

這背後的一個原因,是貿易壁壘。這個問題,在過去幾年一直存在,但透過一個細節,我們能發現,中國帶來的一個變量:

2019年,針對貿易壁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出的建議是,中國可以通過相關手段緩解關稅影響,以保證經濟增長,今年這個建議變成了中國可以通過提高生產率的改革,促進亞洲的經濟增長。

無論關稅還是技術限制,當然都是問題,但世界看待中國經濟的視角,已經從外在的問題如何解決,變成了發現中國經濟的優勢和正在出現的新的內生動力。

這背後,是中國的實踐給了世界希望。

與三年前相比,今年前10個月,中國對外出口增長100%以上的品類,有12個。其中,“車輛及其零件、附件”這個品類,今年的出口總額最高,達到了千億美元的數量級。

有預測指出,2024年年初,算年度數據,中國有望首次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增量在哪裡,預測中也提到了——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

從傳統製造業幾百年的發展歷史來看,汽車是各種製造工藝的集大成者,也是產業鏈最長、最複雜的行業之一。在汽車工業發展的歷史中,中國實現年度出口第一還是第一次。原來,中國嘗試過搞合資等辦法,結果是,只能在低端車市場徘徊。

幾年時間,中國用新能源汽車突圍,衝破全球發展的阻力。這說明,新能源汽車領域有足够的代表性,它指向了一種發展方式。

這種方式,我們可以概括為:優勢疊加。

在世界範圍內比較,德日有一流的製造業,美國有一流的信息產業,但都沒有轉化出發展電動汽車的絕對優勢。反而是中國,找到了同時發揮二者相對優勢的路徑。

今天,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正在垂直集成各個垂直領域的資源:

在長三角,一家新能源整車廠可在4個小時車程內解決所需配套零部件供應,這裡的一個地級市,就可以覆蓋動力電池生產32個重點環節中的31個,產業鏈完整度達97%。

隨著當地產業技術水平的提升,形成全產業鏈的完整配套後,就可以轉化出在一個行業中整體性的領先地位。這成為了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抵抗全球貿易阻力最大的資本。

一個細節,可以反映這種不可替代性。中國新能源汽車對外出口,不只是出口整車,而是會帶動產業鏈上的其他企業,“搭車出海”。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國的核心技術之一,電池。

經歷近二十年的培育,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尤其是電池技術實現了彎道超車,目前技術和產能產量、市場競爭力均已全球領先。2022年,中國電池產能佔全球的78%。

根據預測,到2030年,中國的電池產能仍將佔全球主要份額。看到中國在電池技術上的領先,歐美也在加緊布局,提升產能。對此,《經濟學人》卻給出了這樣一句論斷:

無論歐洲和美國花費多少錢試圖追趕,中國的電池主導地位在可預見的未來都將持續。

這話,看起來有些絕對,但卻反映了一個現實問題,當發展優勢被放的足够大,一定會釋放出驚人的力量。

面對當前全球經濟趨緩的根源性問題,中國給出的解法正醞釀成熟。

中國經濟相對優勢的整合和疊加,正在放大成為新的生產力。鍛長板揚優勢,不僅增強我們的發展韌性,也將推動中國經濟向上生長、向好突破。立足優勢,中國經濟用主動作為回答了新的時代課題。

如何立足自身的優勢?

文章打了一個比方。如果說中國經濟是一個足球場,那這個賽場上,有不同球員,他們承擔著不同的角色,優勢也各不相同。

對不同區域、省份,不同地方而言,他們又如何立足自身的優勢,實現優勢放大和發展?

文章表示,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就從中國潛力更大的地區,中西部內陸省份說起。

過去幾年,這裡正發生著一個顯著的變化。今年前10個月,出口總值排在前列的省份中,有不少就是中西部內陸省份。在中西部內陸省份中,位列前三的是:

四川、安徽,河南,出口總值都在600億美元以上。

再看增量,與2019年同期相比,今年前10個月,中西部省份中:

||安徽,增長85.7%

||湖北,增長72.1%

||江西,增長65.4%

是什麼讓他們能够在全球供應鏈面臨挑戰的時期裡,反而不斷打通與外部的連接?他們的動力源是什麼?

就拿其中重複出現的安徽來說。

與三年前相比,今年前10個月,安徽出口增長在3倍以上的品類,包括錫等金屬及其製品,車輛及其零件、附件,以及一些加工類食品。其中,車輛及其零件、附件的出口總量遙遙領先,達到了百億美元級別。

為什麼安徽汽車出口的變化格外突出?

安徽的資源禀賦,可以從三條線索中去尋找:

早在近20年前,中國第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就被定在了安徽的首府,合肥。發展新能源汽車,安徽首先就有產學研轉化的優勢。目前,安徽已組建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級以上產業創新平台約50家,重點企業設立企業技術中心實現了全覆蓋。

在生產端,安徽今天生產新能源汽車的重鎮,江淮,原本就是老汽車工業城市,完整參與了中國汽車工業從蹣跚起步到引領世界汽車潮流的幾十年。

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合肥也是曾經的電子工業基地。也就是說,曾經配套傳統產業,處於產業鏈中游的核心器件生產,能够重新與下游新能源汽車終端整合的需求耦合。

這些特性一旦結合起來,被放大,它產出的效果就是指數級別的增長。

並且,由於這種優勢的發揮基於本地產業的特性,這就又使得不同地區的優勢形成了差異。

這種優勢的發揮,在某種程度上也打破了一些被放大的焦慮,總有一些聲音強調,現在中國的產業鏈向印度、越南轉移已經越來越嚴重。

生產供應鏈的進出本屬正常商業現象,但中國廣大的內陸省份並非不能藉助自己優勢的放大和發揮,承接住發展機遇。

文章列舉了一組來自美國媒體的數據:

||自2018年初以來,隨著工廠生產向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以外的地區擴展,中國中西部15個省份的出口增長了94%。

||自2018年初以來,印度的出口增長了41%,墨西哥的出口增長了43%,越南的出口增長了56%。

顯而易見,中國中西部省份的出口增速,遠遠高於印度和越南的出口增速,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中西部內陸省份相比越南和印度這些地方,都找到了自身的產業優勢和競爭力。

這些新的競爭力,可能是新的產業,也可能是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對原有優勢產業賦能帶來的蝶變效應。

文章還舉例表示,中國的東北作為重工業基地,並非沒有煥新的潛力,從動力增長引擎遼寧看,遼寧近三年高技術製造業一直維持較高的增長速度,2022年遼寧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6%。今年前10個月,遼寧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43.9%,高於全國增速。

那黑龍江呢?

實際上,黑龍江工業底子一直談不上好。2013年-2022年,黑龍江第二產業GDP增速就持續低於全國水平(除2020年),且差距較大。但黑龍江並非沒有優勢:

在戰略定位上,黑龍江的首個重要定位是,建好建強國家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作為“中華大糧倉”,黑龍江省糧食總產量、商品量、調出量三大指標穩居全國首位。

農業不是新興產業,但農業關乎國家安全,農業本身也可以變得新。

以北大荒為代表,目前,其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穩定在99.7%以上,農業科技貢獻率達77.07%。這指向了黑龍江的一個發展方向是,用綠色化、智能化、數字化來使傳統行業找到與新質生產力接軌的通道。

所以,與傳統科技研發從0到1的思維不同,新質生產力帶來的也是一種同時關注從1如何到100的認知框架。

新的技術和手段要追隨,但不是要丟了自己的優勢。中國的整體優勢,恰恰是不同省份、不同區域的自身優勢疊加組成的。

中國的優勢帶來了什麼?

中國不斷挖掘和釋放自身的優勢,同樣在給全世界積聚和醞釀新的可能。

就在12月2日,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閉幕。在現場,“譚主”表示注意到一個細節,現場有不少中外企業聯合展區:

||國藥集團聯合GE醫療共建健康產業國際合作代表展區;

||高通公司與中國企業共同展示產業跨界融合發展案例;

||北京中德產業園展區集聚了一批中德“隱形冠軍”企業......

這些中外企業連接的節點,都是高技術產業領域。從這樣的“連接”中,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培育的新質生產力,還正在醞釀一種新的趨勢:世界,和中國共享技術紅利

前不久的另一場國際展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也印證著這種趨勢。本屆進博會,創下了很多“歷年之最”,其中有兩項特別值得關注:

||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達289家,數量為歷屆之最。

||創新孵化專區吸引來自39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300個創新項目參展,超過前兩屆的總和。

這背後,是中國創新的一個特點:創新者在中國會選擇緊貼市場,跨國企業也會專門針對中國市場進行創新。

原因也很簡單,特別是針對頭部企業,如果不尋求中國市場中的機遇,就可能重蹈柯達、諾基亞這樣的覆轍。

目前,通過ISO 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中國企業數量遠超世界其他國家。

數量規模龐大、涉及領域幾乎無所不包的中國企業,讓全球最先進的技術有了最豐富的落地應用場景。

在一些進駐中國幾十年的外資企業中,這樣的體感格外強烈。

就拿進駐中國30年的全球頭部精密測量企業,海克斯康來說。30年前,海克斯康在中國的生產線連一顆螺絲釘都要進口,今天,它已經在根據中國手機行業外觀檢測的需求,研發新的檢測設備。這樣的研發,全流程都在中國國內。

並且研發出的新技術,現在已經出口到了歐美各地,用於廣泛的產品檢測。

也就是說,中國市場之“大”,恰恰是創造新事物的可能性大,落地實現的機會大,帶給世界的想象空間大。而如果丟棄這塊空間,失去的機遇之大,也可想而知。

再對這幾年外企來華參展的行動做縱向觀察,更能够發現中國懂得放大優勢的智慧。

中美貿易摩擦的這幾年,美西方國家持續渲染對華“去風險”,但實際上,美國企業一直是最積極的參與者。

可以看看2012年到2021年,中國規模以上外商投資工業企業的一組數據:

||研發投入從1763.6億元增加到3377.4億元,增長91.5%;

||研發人員從59.5萬人年增加到71.6萬人年,增長20.4%;

||有效發明專利數從6.8萬件增加到24.1萬件,增長255.2%。

這樣的數據背後,正是中國在磨礪自身優勢的同時,創造的優勢集聚和外溢效應。

“譚主”稱,這兩天在“讀懂中國”國際會議現場,和德國著名投資家,德國榮根財團總裁彼得·榮根聊了聊。他告訴譚主:投資高科技就是投資知識,中國具備強大的知識能力,投資知識就是投資未來。

投資中國的外溢效應在中國周邊,體現得最為明顯。

亞洲是目前全球經濟增速最高的區域,而中國與亞洲國家之間的貿易增長,已經表現出顯著的高科技驅動的特征。

其中,零售、汽車與工業製造、高科技和醫療保健,四個細分領域的貿易額,已經佔到中國與亞洲其他地區貿易額的78%。

文章表示,其實,回看中國整個發展歷程,我們最初人口眾多,於是中國首先就憑藉人口規模的優勢,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形成了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和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

但是中國沒有停留在滿足於“人口數量紅利”的低質量階段,而是一步步把中國的人口優勢,轉化為人才優勢,轉化成工程師優勢、科學家優勢。現在這樣的優勢,又在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優勢。

放大優勢,給了我們立於不敗之地的堅實支撐,更使我們具備了反哺賦能全球生態的可能性。

走在前、勇爭先、善作為,其實就是一個不斷發現積極因素,再加以整合、塑造優勢的過程。

中國,是這樣走過來的,對於當下每一個地區、每一個人,同樣也適用。(完)


【編輯:吳一帆】

視頻

更 多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
中國大門越大越開 推動經濟發展 國際投資者們是否買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