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鳳梨改銷東南亞?媒體:這等於往山西賣煤自大陸官方宣布暫停台灣鳳梨輸入後,當地不少果農正為尋找新的市場而發愁。據台媒27日報道,台灣官方機構宣稱為本地鳳梨找到了一條出路,只不過,這個被他們當做救星的替代市場,看著卻讓人有點尷尬。 據報道,台灣越南商工總會農漁業委員會主委施傳寶表示,將台灣鳳梨改銷東南亞“是很好的選擇”。他認為,越南目前有許多在當地經營多年台商,可以為鳳梨出口越南發揮作用,也能趁此改善台灣農產品“過度依賴大陸市場”。 稍微有地理常識的讀者大概都知道,台灣當地的水果和東南亞其他地區的品類非常類似,這篇報道大概也猜到大家有此一問,因此還援引了施傳寶的話表示,雖然越南也產鳳梨,但“口感沒有台灣的好”。 這篇報道用了“甜美多汁”等形容詞來描述台灣鳳梨,對於口感味道這種很主觀的事情,筆者就不做評論了。但數據顯示,越南的鳳梨總產量高居世界前列,比台灣地區還靠前一位。 若是論人均產量,則東南亞的泰國、菲律賓也位居世界前幾名,這些國家的產量完全能滿足本國居民和東南亞地區的消費。 東南亞消費者放著自家的鳳梨不買,跑去買台灣的“高價進口貨”,這可不是一句“甜美多汁”就能說服大家的。 施傳寶的這個建議還有這麽一句:每個台商的工廠都有幾十人、數百人甚至上萬員工,台灣當局等機構可以倡導台商企業把台灣的鳳梨,采購給自家員工當飯後水果。 雖然這個建議依然讓人噴飯,但可以拿“家鄉味道”向台商企業搞點情懷推銷,感覺比忽悠東南亞消費者買單還是靠譜多了。 台媒和有關機構的這個建議,很可能是出自2002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陳水扁所謂的“新南向政策”,即向南到東南亞等地尋找新的市場,讓台灣企業盡量擺脫對大陸市場的依賴。 可就算要“轉進帶貨”,好歹也要在商言商,不能幹“把煤從平頂山賣去大同”的事情吧? 筆者倒是建議,既然要“南向”,台灣企業不妨再往南走走去找澳大利亞。畢竟,澳大利亞的紅酒等商品之前也因質檢問題被暫停進口到大陸,當時台灣當局不少政客還曾聲援過澳大利亞。 就在這兩天,台媒還曾刊登了美國某“學者”對台灣鳳梨酥和澳大利亞紅酒的評價,說這倆產品有“自由的味道”。台灣島內的某些人不妨趁此機會,檢驗下他們和澳大利亞的“塑料友誼”到底成色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