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疫苗禁令”衝擊港台!蔡當局“一錯再錯”台媒反思新冠疫苗供應不穩定,正觸發一場國際爭奪戰,歐盟更是為了保證成員國民眾盡早接種,禁止歐盟境內生產的疫苗出口約100個國家和地區。從歐洲國家購買疫苗的台灣和香港都受到衝擊。 首批新冠肺炎疫苗究竟何時到台灣一日數變。先是有島內媒體2月1日一早報道稱,10萬劑輝瑞疫苗將於4日空運到台灣,但是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召開記者會大動作否認此事,強調4日沒有新冠疫苗會運抵台灣。他模棱兩可地表示,“各方都在洽談中”,相關時程確定後會向大家報告,施打疫苗的優先族群沒有變,還是醫護人員。《聯合報》2月1日稱,英國去年12月率先開打新冠肺炎疫苗,台灣原本對采購阿斯利康疫苗樂觀以待,預計今年3月就可拿到。但近日卻傳出台灣訂購千萬劑的阿斯利康疫苗受到歐盟出口管制而卡關。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稱,去年八九月時就明顯看出廠商公布的疫苗數量嚴重不足,代表全球都在搶疫苗,時任美國衛生部長阿紮去年9月來台時,蔡英文應把握時機爭取,但防疫指揮中心當時覺得能夠分到足夠疫苗,“這是天真的想法”。 聯合新聞網2月1日回顧稱,去年5月“副總統”賴清德曾表示,新冠疫情能否守住下半場,關鍵在疫苗,但陳時中一直聲稱台灣有時間觀察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台灣有本錢可以等”,結果這一等讓台灣多次失去疫苗采購的良機。去年上半年,台當局幾乎把重心全部放在“本土疫苗研發”上,各種吹噓研發進度的“大內宣”不絕於耳,結果當主要國家和地區都多方投資疫苗、分散風險之際,台灣仍堅持“以發展新冠疫苗培植疫苗產業”,這是“錯誤的第一步”。到了去年下半年,本土疫苗進度已經無法期待,外購似乎成了不得不的選擇。但民進黨當局首先排除了大陸疫苗,“不能說沒有政治力介入的影子”;接著又因為不知名的原因,拒絕東洋公司與德國BNT疫苗的交易,讓台灣最後一次失去率先取得疫苗的先機;去年年底,陳時中宣稱完成外購疫苗,然後又說因為各種因素破局、延遲,一下推給大國超買,一下說是印度工廠大火,一下又說是歐盟禁運,“但若在任何一個關鍵時機都盡早出手,又豈會因大火、禁運就拿不到疫苗?可以說在疫苗上,指揮中心幾乎做錯了所有的事”。 有台媒2月1日評論稱,指揮中心的陳述撲朔迷離,反反復復,如今台灣的疫情、疫苗真實狀況如何,民眾不得而知。陳時中之前說有把握拿到470萬劑,傳出最近輝瑞將賣台灣十幾萬劑,但即便給桃園地區醫護人員先打,難道一人只打半劑? 文章直言最該批評的是“我們一意抱大腿的美國”。《中國時報》刊登的一篇言論稱,台灣的防疫經驗其實就是“自我封閉”,最大限度減少與世界各地的人員往來,同時阻斷來自境外的輸入病例與台灣內部小區的聯系。長時間的封堵顯然不是長久之計,因此疫苗才成了“靈丹妙藥”,但蔡英文當局迎合“反中”市場,自然不對大陸疫苗松口,而問題就在於“其他地區的疫苗看起來政治風險小,但安全風險大,而且獲取難度更大”,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地區因為施打疫苗而開始走上生活復蘇的時候,台灣只能繼續自我封閉。文章直言,台灣面對的挑戰才剛開始,蔡當局繼續玩弄文字遊戲無助於解決問題,“兩岸防疫合作是代價最小、風險最低的出路,就看蔡政府要不要幹,以及打算為此付出多少政治代價而已”。 至於香港,據《東方日報》2月1日報道,港府預訂的3款疫苗的效用及安全受到質疑,其中科興研發的新冠滅活疫苗因仍未提交第三期測試數據,未獲本港疫苗專家委員會審批緊急使用。港大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說,港大深圳醫院近3600名員工接種新冠疫苗,其中約2100人已接種第二劑,整體接種率大約82%,只有20人上報不適,包括出現流鼻水和鼻塞等感冒癥狀,但短時間內就已經恢復。他建議主動向中央索取國藥集團疫苗的科學數據,並及早訂購,作為第四種疫苗。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2月1日稱,首批100萬劑復星醫藥/德國BNT藥廠的新冠疫苖已完成生產,預料將如期在本月下旬抵港。 《星島日報》2月1日發表社論稱,香港訂購的英國疫苗可能延誤,港府不能再傻等,除了要向藥廠、歐盟據理力爭外,也應主動尋求中央幫忙,勿延誤港人疫苗接種計劃。文章說,西方爭奪疫苗日趨激烈,藥廠的供貨保證越來越不可靠,隨時有斷貨可能,在這種不明朗的情況下,香港最可依靠的應是內地供應。港府應更積極爭取,充分利用這一其他地區欠缺的優勢,確保港人有足夠疫苗,對此絕不能懈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