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台灣

《紐約時報》開始嚇唬台灣了

分享到:
2021-01-04 09:22 | 稿件來源:環球時報新媒體

【字號:

  一直以來,台灣長期被美國當成“防疫模範生”來點名表揚。但在1月2日的一篇報道中,《紐約時報》卻指出台灣目前的防疫策略“不可持續”。

圖源:《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在這篇名為《台灣將如何盡量避開疫情》的報道開頭,《紐約時報》延續了許多西方媒體一貫對台灣使用的溢美之詞,稱台灣在全球疫情暴發之際平靜得像“平行世界”,居民生活“正常到詭異”。

  這些誇獎自然被緊盯美國的台灣媒體看在眼裏,台媒也在報道中對此做了大篇幅的轉述。不過,《紐約時報》作者在後文指出,目前台灣實行的防疫策略並非長久之計。

台媒從角落找出了《紐約時報》這篇報道做的截圖

  作者認為台灣防疫策略“難以持續”的原因之一,是台灣這種高強度封鎖“缺乏後招”。報道提到,台灣未出現疫情大規模暴發,一方面是目前的防疫政策依然有效,另一方面也是台灣“賭對了”。

  由於台灣一直無法進行大規模檢測,在疫情暴發以來,台灣不僅對島內居民的活動進行了各種限制,也要求外地入境旅客必須嚴格隔離14天。除了對經濟帶來影響外,這樣的防疫政策多少有“賭”的成分。

  相比大陸努力擴大檢測範圍,確保盡量發現更多感染者的做法,台灣的策略是寄希望於一開始就把感染源“攔在門外”。問題是,假如不小心“沒防住”呢?至少從目前看,台灣還沒有什麽有效手段能應對這個“假如”。

  作者援引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的數據指出,從台北醫院中約1.48萬血液樣本中含新冠病毒抗體的比例來看,算上未被發現的無癥狀、輕癥狀感染者,台灣的實際確診數字大概率高於官方公布的數字。

圖源:《柳葉刀》截圖

  《紐約時報》采訪的一位專家表示,台灣這種策略本質是一種“折中妥協”的做法,畢竟疫情防控的風險和成本總是“負相關”的。在無法承受大規模檢測這種高成本策略時,自然不可避免地要承擔疫情擴散的風險。

  而作者認為另一個“不可持續”的點,則是台灣能否承受長時間的“與世隔絕”。12月30日,台灣出現首例新冠病毒變異毒株的確診病例,該病例自英國入境台灣。隨著傳染能力更強變異毒株陸續出現、全球感染者數量激增,作者認為,這意味著抵達台灣的旅客中的感染者比例也會大幅上升。

  在這一情況下,台灣目前的隔離政策能否準確鑒別出感染者、避免病毒在境內擴散?台灣能否依舊堅持“高度封閉、與世隔絕”的生活狀態?這些都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從目前的情況看,台灣想要從這種困境中破局,最大的希望就是對抵抗病毒長期有效的疫苗能盡快開發和普及。但《紐約時報》采訪的專家卻認為,台灣對疫苗的指望也“不太現實”。

  “即使台灣所有人在2021年中都能全部接種新冠疫苗,從現在算,也還有6個月的時間要堅持。可(台灣)要再堅持6個月實在是太難了”。專家還表示:“感染者穿過台灣當局設立的‘保護屏障’只是時間問題”。

  台灣衛生部門負責人陳時中也曾表示,由於台灣居民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在接種疫苗後可能會有“我們等得夠久了,現在自由了吧?”的心態,導致出現松懈。“我認為會爆發另一波疫情,因此得有更多證據(證明疫情被有效控制),才能真正開始放松”,陳時中在采訪中表示。

視頻

更 多
落馬洲河套區再添“新成員”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開幕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