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2.0衝擊背後的美國“黨爭”史編者按:特朗普二次入主白宮,再給美國和世界帶來一系列“驚喜”,對美國聯邦政府“大裁員”、廢除“出生公民權”以減少非法移民流入、在國際上大幅收縮美國使領館等存在……有學者分析,這些做法都有著特朗普力圖削弱民主黨的執政基礎(如非白人移民、傾向於進步主義的聯邦僱員等),企圖實現共和黨長期甚至永久執政的深層目的。那麼,美國兩黨的“鬥爭史”究竟如何,又怎樣影響到了美國當前的政治呢?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就此邀請國際政治學者石宏撰文解讀,全文如下: 美國近年來的政治極化越來越明顯,民主黨與共和黨勢如水火,你支持的就是我反對的,根本不管相關政策是不是有利於美國的整體利益。共和黨籍的特朗普在第一次執政時期就把前任民主黨籍總統奧巴馬的所有政策全廢了;而民主黨籍的拜登一上臺,又把特朗普第一次執政時期的幾乎所有政策給廢了;今年共和黨籍的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宮,第一天就簽署行政令,一口氣把拜登的80項政策廢掉了,而且特朗普還指派馬斯克領導的“政府效率部”對多個聯邦機構進行審查,曝光這些聯邦機構的“腐敗開支”,並借此對美國眾多聯邦機構的民主黨人進行大清洗。當然,民主黨人也沒有束手待斃,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資源不斷給特朗普“上眼藥”,同時指責特朗普的很多做法違憲。 人們不禁要問:美國兩黨到底怎麼了,為什麼撕得如此激烈?實際上回顧一下美國的歷史就會發現,美國兩黨大部分時間都在互撕,這才是常態;而兩黨之間的和平才是短暫的、非常態。 特朗普 中通社資料圖 爭鬥中不斷演變的美國兩黨 今天的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和100多年前相比,正好是把劇本換了。100多年前的共和黨是代表先進、包容、自由的左翼政黨;而民主黨是代表保守主義、白人至上的右翼政黨。然而,100多年後,兩黨的情況正好相反。今天的民主黨是左翼政黨,代表著黑人、移民、工會等群體的利益,更具有包容性,“新自由主義”就主要是民主黨的思想;而共和黨則成了代表保守主義、白人至上的右翼政黨,特朗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鐵杆支持者主要是“紅脖子”(美國南方鄉下的白人)。美國兩黨的這種轉變,恰恰是100多年來互撕的結果。 美國在獨立之初,內部的爭鬥就很激烈,主要表現在以亞當斯、漢密爾頓為首的聯邦黨和以傑弗遜(美國獨立宣言的起草人)、麥迪遜(美國憲法的起草人)為首的民主共和黨進行爭鬥。聯邦黨支持擴大聯邦政府的權力,主張建立“大政府”,成立國有銀行;民主共和黨則是力主“州權力”,推崇鄉土自治和個人自由,反對中央集權,主張建立“小政府”,所以該黨的人員也被稱為反聯邦黨人。由此可見,美國在獨立初期,就自動形成了兩黨制,而且在形成之後就開始爭鬥。 不過,當時的聯邦黨和民主共和黨並不算現代意義上的政黨,因為它倆都沒有召開過成立大會,更沒有制定出黨的綱領或章程。尤其是聯邦黨,其實是一個鬆散的政治聯盟。所以,當時的兩黨,其實是不同政治理念所產生的兩個派系。 聯邦黨和民主共和黨的爭鬥最激烈、對美國政黨制度朝著現代政黨制度形成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的領域是競選美國總統。在1789年和1792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喬治·華盛頓均以全票當選,總統職位從未受出現過嚴重爭議。但是到了1796年美國總統大選時,由於華盛頓拒絕繼續連任,於是聯邦黨和民主共和黨都爭相為自己的候選人爭取支持,這也讓1796 年美國總統選舉成為美國歷史上首次有競爭的總統選舉。最終,聯邦黨候選人亞當斯擊敗民主共和黨候選人傑斐遜,贏得總統大選。由於傑斐遜贏得第二多選票,因此按照當時的規則,成為副總統(當時美國總統選舉的方式是候選人不共用一張票參選,而是由選舉團的每名成員投兩票給自己喜歡的候選人。得票最多的候選人當選總統,得票第二多的候選人則成為副總統,與政黨無關)。 1796年總統選舉後,在美國歷史上也就首次出現了執政黨與在野黨的劃分。聯邦黨獲勝,就成為了執政黨,而落敗的民主共和黨就成為在野黨。亞當斯上臺之後,逐步將民主共和黨排擠出各政府機構,同時國會中聯邦黨人亦占多數,因而亞當斯政府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具有明顯黨派標誌的全國政府,聯邦黨也因此被認為是美國第一個執政黨。 然而好景不長,1800年美國總統選舉中,民主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傑斐遜擊敗了聯邦黨總統候選人亞當斯,當選美國總統。亞當斯輸掉美國總統大選後就退出了政壇,聯邦黨轉由漢密爾頓領導,以圖東山再起。但是在1804年,漢密爾頓死於一場決鬥。這下子,聯邦黨失去了靈魂人物,遭到了致命打擊,實力和影響力急劇衰退。1812年,被稱為“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的美英戰爭爆發,聯邦黨由於長期主張親英的外交政策而被美國人視為“叛國賊”,在美英戰爭之後徹底從美國政壇上消失,部分成員改投民主共和黨。 如果沒有意外,美國將會成為一黨制國家,但是意外終究還是來了。1824年,統治了美國25年的民主共和黨分裂成了兩個派系,其中主流派系於1828年組建成了由安德魯·傑克遜領導的民主黨,而各個非主流派系、聯邦黨殘餘、反傑克遜人士則組建成了由約翰·昆西·亞當斯領導的國民共和黨,1834年改稱輝格黨。這樣一來,美國又一次形成了兩黨制。 輝格黨的高光時期是在19世紀40年代,利用民主黨的重大失誤先後兩次贏得美國總統選舉,但是兩次都是當選總統死於任上,然後由副總統接替。所以,輝格黨雖然是兩屆美國總統,可執政的總統實際上卻是四位。 然而到了19世紀50年代的時候,美國國內關於廢奴與蓄奴的爭執越來越激烈。尤其是在關於西部新獲得的領土加利福尼亞和新墨西哥是否應該允許奴隸制的問題上,民主黨和輝格黨的爭執已經到了極端尖銳的程度。民主黨當時代表的南方保守主義,堅持要維持黑奴制度,而且民主黨反對重新建立一個國家銀行,任由各州保持非常寬鬆的銀行法規。為了在新的西部領土實行奴隸制,民主黨控制的美國南部各州不惜以脫離聯邦相威脅。而輝格黨領袖亨利·克萊等人在廢奴與蓄奴爭執十分激烈的歷史時刻,卻在態度鮮明且堅定的民主黨面前選擇了妥協。 1850年初,亨利·克萊等人先後向國會提出一系列妥協性議案,並且在同年9月9日~20日得到了國會通過,史稱“1850年妥協案”。這下子讓輝格黨裏外不是人了,因為支持廢奴的人覺得輝格黨向民主黨低頭了,而支持蓄奴的人則覺得輝格黨想通過緩兵之計來實現最終廢奴。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輝格黨不僅在美國國內影響力大減,而且黨內也發生了嚴重分裂。終於在1954年的時候,輝格黨崩掉了。以亞伯拉罕·林肯為代表的堅決支持廢奴的大部分輝格黨人退出,與北部支持聯邦、反對蓄奴的民主黨以及其他反對蓄奴的派別進行聯合,組建了共和黨。而美國南方的輝格黨人有一部分轉為無黨籍人士,還有一部分在死撐。到了1856年,奄奄一息的輝格黨宣佈解散。由此開始,美國進入了我們現在熟知的民主黨和共和黨共存的兩黨制。 從內戰的“武鬥”到兩黨角色互換 共和黨成立之初是很具進步意義的政黨,堅決主張走工業化道路,維護聯邦的完整性和權威性,堅決支持廢奴;而當時的民主黨則是堅持走農業化道路,堅持“白人至上”,堅決支持蓄奴。在基本盤方面,共和黨主要是在美國北方,而民主黨則是在美國南方。 到了19世紀50年代後期,共和黨與民主黨的矛盾已然不可調和,那麼該如何解決兩黨之間的矛盾,打唄!隨著1860年共和黨人林肯贏得美國總統大選,南方的民主黨自知再不動手去爭取主動權,那麼林肯就要先動手了。於是南卡羅來納州率先宣佈退出聯盟,之後又有6個南方州退出並開始奪取北方資產(包括軍事設施)。 1861年2月18日,南方各州成立“美利堅聯盟國”(CSA),並選舉傑斐遜·戴維斯為“總統”,而後戴維斯向華盛頓派遣特派團接收軍事設施。同年3月6日,戴維斯下令徵召10萬人的志願軍。4月8日,南卡羅萊納州的南方軍隊指揮官皮埃爾·博雷加德準將開始進攻薩姆特堡,著名的美國南北戰爭爆發。這也是美國歷史上唯一的一次內戰,更是美國共和黨主導的聯邦政府對南方民主黨主導的分裂集團的一次武力整肅。 南北戰爭的結果是美國聯邦政府獲勝,保住了統一局面,為美國後來的完全工業化掃清了障礙。而就兩黨的爭鬥來看,自然是共和黨獲勝,民主黨遭到了重大挫敗。對比一下美國南北戰爭,就能發現後來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的爭鬥,其實都成了小兒科,因為雙方後來的爭鬥就算再激烈,也沒有發展到訴諸武力的程度。 從美國南北戰爭一直到1912年,基本是共和黨主導美國政壇,其中不僅有林肯這個偉大人物之外,還出了西奧多·羅斯福這樣的猛人總統,將進步主義在美國推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但是在這一時期,民主黨雖然未能對美國政壇產生大的影響,卻並沒有消停。 輸了內戰的民主黨心裏並不服氣,依靠美國南方白人依然佔據絕對多數的客觀情況,組建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民間激進組織,像人們很熟悉的3K黨就是這一時期建立的。這些民間激進組織的成員幾乎都是“白人至上”主義者,通過威脅和謀殺共和黨人與黑人,逐漸在南方幫助民主黨奪回了政治權力。 到了1877年,共和黨對發出威脅要再打一次內戰的民主黨做出了大幅度妥協,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共和黨的勢力被趕出了美國南方,黑人的地位也由此一落千丈,不僅在美國南方各州繼續受到各種各樣的歧視,還又一次被剝奪了投票權(民主黨通過在南方各州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尤其是臭名昭著的“祖父條款”,剝奪了黑人的投票權。所謂“祖父條款”,就是只要祖父擁有投票權,那麼選民就自動獲得投票權。而在美國南方的黑人們的祖父都是沒有投票權的奴隸,哪兒還能獲得投票權)。而從1877年到1964年的近百年時間,美國南方事實上是民主黨獨霸,每次總統選舉只給民主黨籍總統候選人投票,這就使美國南方各州成了民主黨的鐵票倉,所以在美國有個詞叫“堅固的南方”。 可以說,共和黨雖然在美國南北戰爭到1912年的40年時間裏,主導美國政壇,但並沒有對民主黨形成壓倒性優勢,反而在民主黨各種陰狠的招數之下不斷後退。 1912年,民主黨人威爾遜贏得大選,成為美國總統。1916年,威爾遜又在競選中獲勝,總共執政8年。在威爾遜執政期間,民主黨開始轉型,推行了很多新的進步主義政策,尤其是在1919年推動通過了第19條修正案,美國的女性終於在美國獨立143年之後獲得了投票權。 而到了1921-1933年共和黨執政時期,兩黨的角色互換開始加速,共和黨完全轉向了“小政府、大市場”,強調市場絕對自由,最終導致了“大魚吃小魚”的兼併風潮以及股市上的瘋狂投機,最終釀成了美國經濟大蕭條。至此,共和黨的名聲急轉直下,而民主黨則名聲越來越好。特別是隨著富蘭克林·羅斯福在1933年正式成為美國總統,開始推行一系列新政之後,民主黨完全轉變為進步主義的政黨,其政治理念開始追求實現多元文化,機會平等,社會公正。 從1933年直至1968年,名聲大為好轉的民主黨在絕大多數時間裏主導了美國政壇,其間共和黨竟然只出了艾森豪一位總統。而且也是在此期間,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的理念差異很小(因為雙方不斷向前進行著角色互換),這也就使得兩黨在此期間的合作多於爭鬥,是美國歷史上難得的一段十分平和的時光。尤其是在1964年,美國民主黨籍總統林登·約翰遜、民主黨和共和黨的自由派、共和黨的溫和派聯手,衝破了美國南部各州民主黨保守派議員的強力阻撓,通過並且頒佈了民權法案。這是美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法案,主要內容包括:授權司法部可要求聯邦法院對剝奪黑人選舉權的行為發出禁令;授權法院協助黑人進行選舉登記;防止在選舉登記、公共場合、學校、就業等方面的種族歧視;防止在住房方面的種族歧視等。 美國國會大廈 新華社資料圖片 但1964年民主黨和共和黨合作的高光時刻,同時也是兩黨分道揚鑣的開始。這裏就必須提到一個人,即1964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巴裏·戈德華特。就在美國兩黨和時任美國總統約翰遜全力推動民權法案時,戈德華特提出了“南方戰略”,就是向南方各州反對民權法案的民主黨保守派白人議員搖起橄欖枝,支持他們的意見,以便攻破“堅固的南方”,讓這些頑固的南方民主黨人支持自己,這樣對他贏得總統大選將會有很大幫助。 儘管戈德華特在1964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中慘敗給了民主黨籍總統候選人林登·約翰遜,但是他的“南方戰略”卻有意外之喜,南方有6個州把票投給了戈德華特。如此一來,在美國南北戰爭之後100年之際,共和黨第一次在“堅固的南方”撬開了一道縫。 而當時的民主黨還沒有意識到戈德華特的“南方戰略”所帶來的威脅,而是沉浸在巨大的喜悅之中。因為1964年不僅有了民權法案的成就、約翰遜在總統選舉中大勝、民主黨在美國參眾兩院均擁有三分之二的多數席位,而且民主黨的參眾兩院議員們絕大多數是自由派,老舊、頑固的保守派民主黨議員完全失勢。此時的民主黨如日中天,共和黨在其面前無對戰之力。 但是“花無百日紅”,美軍在越戰中深陷泥潭,引發了美國國內一浪接一浪的反戰浪潮,約翰遜的支持率不斷下降,以至於到1968年美國總統選舉時都不敢謀求連任。最終,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尼克松戰勝了民主黨候選人漢弗萊,成為美國第37任總統。在此之後,共和黨內部主張“小政府、大市場”的絕對自由市場派,與宗教保守派和南方的“白人至上”主義者逐漸在政治上結盟。而民主黨則吃了民權法案的紅利,自由派佔據絕對地位的情況已經牢不可破,而且吸收了更多的黑人和其他少數族裔加入,政策方面主張“大政府、小市場”。 在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共和黨和民主黨的角色互換越來越明顯,但是兩黨的爭鬥卻並未因此變得日益激烈。原因就在於民主黨在“羅斯福新政”之後長期控制著美國國會眾議院,在大多數時候還控制著美國國會參議院。即便在1968年到1988年的5次總統選舉中,共和黨贏了4次美國總統選舉,整個20世紀80年代都是共和黨總統執政,但是國會卻依然是民主黨一家獨大。 然而,這種情況卻令共和黨和民主黨都不滿意。在共和黨看來,既然能不斷贏得總統大選,為什麼不努力一下,將國會的控制權從民主黨手裏奪過來呢?而在民主黨看來,既然能一直掌控國會,怎麼就不能搶回總統的職位呢?所以,在20世紀80年代,雖然美國兩黨表面上鬥得不激烈,甚至共和黨還經常向民主黨妥協,但暗地裏兩黨都憋足了勁兒,想擊倒對方。再加上里根時代美國經濟政策的大調整、總統選舉電視直播方式的常態化、籌款制度和美國人口結構的變化等等,使得美國政治極化從里根時代走上了快車道。 里根本人實際上就是美國兩黨角色互換的典型代表,因為里根在51歲之前一直是民主黨,直到1962年才轉為共和黨,成為一個保守主義者。而導致里根轉變的主要原因是美國通用電氣(GE)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聘用當時還是電視節目主持人的里根擔任其代言人,開出的年薪是16.5萬美元,這在20世紀60年代初相當於美國普通工薪家庭年收入的30-50倍,絕對是高薪。所謂“拿人錢財、替人消災”,里根就在各種場合為通用電氣唱讚歌。於是,里根逐漸站到了美國大企業一邊,與普通民眾脫離了。 等到里根當了美國總統之後,將個人最高稅率從70%降到50%,後來又降到28%,這顯然是為富人服務的。不僅如此,為了讓美國的大企業能賺到更多的錢,里根還開始讓美國進行大規模的產業轉移。由此,美國的製造業在美國經濟中所占比重不斷下滑,金融服務業則蓬勃發展,使美國在“脫實向虛”的道路上狂奔。今天成為共和黨人特朗普鐵杆支持者的美國“鐵銹地帶”的白人大都是共和黨人里根時代產業轉移的受害者,這還真是諷刺。 美國的人口結構在1965年的移民法案通過並實施之後就開始不斷發生變化,那就是外來移民越來越多,而收益於移民法案的外來移民跟早期到美國的移民有很大不同,即白人所占比例遠小於有色人種移民。拉美裔、亞裔等都是在移民法案實施之後在美國迅速增多。這種情況讓美國南方那些“白人至上”主義者很不滿,這讓共和黨覺得是徹底打破民主黨對美國南方各州控制權的機會,於是加速拉攏南方的白人。這個策略收效很大,在20世紀70年代之後,來自美國南方和中西部各州的民主黨國會席位越來越少。不過,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來自美國北方和東西兩岸的共和黨國會議員則越來越少,兩黨角色互換由此就可見一斑。 “金里奇革命”正式確立了兩黨互撕格局 如果只是共和黨和民主黨角色互換,對美國來說倒也不打緊,無非就是“你去我家住,我住你家住”。即便在這個互換過程中發生一些爭鬥,也比較正常,只要雙方不刻意引戰,也就不至於對美國造成深遠的損害。然而,現實情況是美國兩黨的角色互換,卻在一位共和黨人的操作下,最終導致了美國兩黨互撕、政治極化以及今天美國紅藍政治版圖的固定,這位共和黨人就是紐特·金裏奇。 1978年,35歲的金裏奇當選為佐治亞州共和黨眾議員。作為歷史學博士的金裏奇認為政黨之間的關係不應該是合作,而應該是爭鬥,應該盡一切手段爭取權力。他在當選共和黨眾議員的1978年曾經發表過一次著名演講,公開稱“我們黨不需要溫和的、乏味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准領導人……我們真正需要的是願意在骯髒的爭鬥中挺身而出的人。什麼是政治領袖的主要目的?就是建立一個多數派……”對於這樣一位好鬥的眾議員,不管是共和黨和民主黨,都為之側目。 金裏奇可不只是說說而已,他是真的這麼去做。1989年,在共和黨內的影響力已經很大的金裏奇擔任了共和黨秘書長職務。手裏有了權的金裏奇變得更加好鬥,終於在1994年11月領導共和黨贏得了中期選舉的勝利,打破了民主黨對國會眾議院長達40年的壟斷,令共和黨自1954年以來第一次成為國會眾議院的多數黨,這就是著名的“金裏奇革命”。而金裏奇也由此成為共和黨的功臣和媒體的紅人,之後被選舉為眾議院議長,並且還在1997年再次當選眾議院議長,成為1931年以來第一位連任的共和黨眾議院議長,被共和黨人稱贊為是“把共和黨從蠻荒時代帶進富饒土地”的領軍人物。 金裏奇的成功卻是美國的不幸,因為所有人都看到撕逼原來這麼有用啊!既然你金裏奇能撕,那我也能撕。從此之後,美國政壇再也沒有了溫良恭儉讓,而是越來越激烈的撕逼大戰,政治極化無可阻擋。 這裏還要提一下“金裏奇革命”發生在民主黨人克林頓擔任美國總統時期,而克林頓是最後一位來自美國南方的民主黨總統(克林頓出生於美國南方阿肯色州,他在成為美國總統之前的政治履歷均是在阿肯色州)。在克林頓之後,美國總統選舉的情況是:共和黨的票倉在南方、中西部以及各州中小城市、鄉村;民主黨的票倉在北方、東北部、東西海岸以及各州主要大城市。這種格局到現在越來越穩固。 今天的美國共和黨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稱為“白人黨”,因為其支持者主要是白人,尤其是“老白男”。共和黨所代表的利益是美國本土中小資本、白人、重資產行業(房地產、製造、石油、礦產等)的利益,而這也就決定了共和黨更注重美國本土經濟,奉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主張減稅、放鬆管制等。 今天的美國民主黨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稱為“光譜黨”,因為其支持者主要是美國的黑人、移民和少數白人,如同光譜一樣五顏六色。民主黨所代表的利益是輕資產行業(金融、互聯網、科技、傳媒等)、工會以及黑人、移民等群體的利益,奉行全球化的新自由主義政策,主張政府干預經濟、增稅等。 在思想文化領域,共和黨比較傳統,到現在越發強調“白人至上”;民主黨則支持多元、平等、包容文化,也就是DEI政策,最典型的就是支持和推行LGBT運動。 顯而易見,今天的共和黨和民主黨很少存在交集,這也是兩黨能放手進行撕逼大戰的重要原因之一。總而言之,美國兩黨的爭鬥演變到現在,已經很難握手言和,只會越演越烈,而這也導致美國族群、社會、宗教等方方面面越來越撕裂。 (本文作者為《艦船武器》執行主編、亞太智庫研究員石宏,本網獲獨家授權刊發,未經許可不得轉發)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王少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