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三大離島旅遊區規劃細節首次曝光香港新聞網4月3日電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去年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出,香港要發展島嶼及海岸旅遊,有關的構思計劃於昨日出爐。特區政府發展局首次推出三個旅遊及康樂“片區”項目,涉及前南丫島石礦場、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白泥及尖鼻咀項目,暫定的土地招標時間分別為2026年下半年、2027年和2028年年初。其中,前南丫島石礦場將發展為別墅、度假村酒店、豪華露營區等,擬議地積比約0.17至2.3倍,總樓面約45.2萬平方呎,還會加入低密度住宅,以及兩個可供發展的水體。3個項目均位於島嶼或近岸地點,周邊屬鄉郊地帶,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及水體。發展局將就有關項目邀請市場提供意向書,為期3個月,本月14日將舉行3場簡介會。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片 南丫島:建度假村遊艇碼頭 香港文匯報報道,今次是特區政府近年首次推動打造新的旅遊及康樂“片區”,著力善用企業參與和市場力量落實安排。其中,前南丫島石礦場用地項目包括約25公頃(包括5公頃人工湖)的石礦場用地、10.8公頃的遊艇停泊處及5.7公頃的水上運動與康樂活動的水體,估計明年下半年招標。 該用地將發展為別墅、度假村酒店、豪華露營區等,並會加入低密度住宅,擬議地積比率約0.8至2.4倍,建築物高度介乎約3層至8層,總樓面約146.4萬平方呎,還有兩個水體可供發展,包括作遊樂用途及遊艇停泊處用途,可容納約150至200個遊艇停泊處。發展商須負責相關基建工程費用,政府期望由單一發展商或財團參與發展。 南大嶼:發展康樂冒險樂園 在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方面,分別位於長沙、貝澳、水口及石壁,可發展土地面積為9.3公頃,可發展總樓面面積約12,500平方米。發展局發言人建議該計劃可發展成休閒、康樂、冒險度假區及自然教育基地,還可加入村民籌備生態導賞團等,預計招標時間為2027年,項目可容許多過一個發展商參與。 雖然該項目處於封閉道路地段,但發言人相信即使項目發展後,不會造成交通擠塞,政府將於長沙興建新碼頭,配合項目發展。 尖鼻咀:辦休閒農耕釣魚場 在白泥及尖鼻咀項目中,尖鼻咀可供發展土地面積約為87公頃,白泥則有約33公頃。發言人介紹,計劃在該地發展生態旅遊及康樂設施、度假村或養生中心,甚至休閒農耕、釣魚場等,暫定招標時間為2028年初,項目亦可容許多過一個發展商參與。 由於項目鄰近建議中位於流浮山的數碼科技中心,發言人相信,數碼科技中心可與白泥及尖鼻咀的旅遊項目達至互補作用。 被問及會否擔心推出太多生態旅遊用地,市場會否“食唔曬”?發言人強調,雖然邀請市場提交意向書是同一時間,但並非一次過進行招標,推地時間將會分開。 發言人表示,現時本港的大型旅遊項目不多,令本地人需北上滿足有關需求,希望發展這三個項目,令本地人或遊客都有多一個選擇。政府有信心能透過此類旅遊產業留住市民,令他們願意留港過夜,同時吸引更多海外旅客來港。 “片區”模式發展3旅遊項目 片區開發:加大投地彈性 提升發展效率 為加速規劃發展並減輕政府財政支出,香港特區政府以新思維推出“片區開發”模式,北部都會區三個試點項目日前才結束邀請意向書階段。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發言人昨日表示,北都區三個“片區開發”項目均是先完成所有規劃,再邀請市場提交意向書,然後制訂招標條款,但市場普遍均認為有關做法會縮窄他們的發展空間,且規劃彈性較小。因此,今次前南丫島石礦場用地、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以及尖鼻咀及白泥的生態旅遊發展項目,會改為先收集市場意見才展開城規程序,以提供更大彈性同時加快發展效率。 發言人說:“今次是在特區政府展開法定規劃程序前,已邀請各界提交意向書,目的是希望敲定最終發展要求前,先聽取市場意見,以便制訂更合適的發展參數及落實細節,並納入法定圖則和土地招標文件,有助確保最終予以落實的發展計劃更貼近市場興趣及考量。” 招標條款列明 不怕發展商“走數” 被問到今次採用“片區開發”模式,會否擔心發展商將來“走數”或只發展住宅項目,令其他旅遊設施“走樣”時,發言人指發展商要賺錢無可厚非,但強調酒店及度假村等旅遊設施亦要適時落成,“因此會在將來的招標條款中指明建築期限,開發時間不可遲於住宅項目,一切需要按時間表進行。” 環評方面,發言人以前南丫島石礦場發展項目為例指出,項目已進行基本技術研究,證明可行,唯獨遊艇會的部分仍要做環評,屆時會交由中標的財團負責,政府則提供協助。經初步評估,該項目約需數十億元以上成本,預計需時6至7年完成。 發言人表示,明白生態旅遊項目未必是本地發展商的擅長項目,因此會廣邀不同背景,例如有發展酒店及服務行業的集團給予意見。 三區區議員冀做好交通配套利吸客 對於特區政府邀請發展商提交意向書,以“片區開發”模式發展大嶼山、南丫島及流浮山三地旅遊項目,獲多名當區區議員支持,但他們均認為現時交通等配套不足,要做好有關配套才能吸引巿民及旅客到當地旅遊,有區議員更提議除發展商外,應同時引入當地居民的參與,如設立墟巿等,以發展地區經濟。 其中的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項目,在貝澳、長沙至石壁一帶發展各種康樂及生態旅遊設施,工聯會離島區議員劉展鵬表示,特區政府在區議會上透露有關項目預期假日時帶來額外6,000至8,000人流,但目前南大嶼只有單一的道路,難以負荷,據了解項目包括在該處建設碼頭,以吸引遊人循水路到達,期望再做好有關交通配套,以免影響項目的成效。 鼓勵當地居民參與 政府將項目交由發展商開發,可引入巿場力量,劉展鵬表示乃屬好事,但認為亦要發展地區經濟,引入當地居民參與,“大澳、梅窩、貝澳本身都是旅客喜歡去感受本土文化和地區小型經濟,所以除財團發展主題項目如大型飛索、水上活動等之外,亦可以有當地的巿集或墟巿,有混合式的發展。” 另一項目則是發展前南丫島石礦場用地,民建聯離島區議員劉舜婷表示,其實特區政府早在十多年前已提出有關構思,至去年施政報告才重啟計劃。 她亦指出需要做好交通等各類配套,石礦場要興建碼頭和提供渡輪服務,此外要有醫療救護、消防等配套。她相信前石礦場的發展有一定吸引力,可以有很多發展方案,“如果沒有吸引性,政府也不會重啟計劃,相信有意開發的發展商會做好設計,以吸引遊人,帶動多些人到南丫島。” 至於流浮山尖鼻咀和白泥的項目,地點偏遠,元朗區議會主席梁志祥表示,現時最大問題亦是交通,“當地出入只靠鄉村道路,交通未得,車多便會擠塞,經常在上午從天水圍前往流浮山出現長長的車龍,所以首要是打通交通,流浮山需要有較寬闊的道路。” (完) 【編輯:紀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