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財赤料千億,危機還是契機?香港新聞網12月12日電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日表示,初步估算2024/25財政年度香港的綜合赤字約1000億港元,高於今年2月底公布《財政預算案》時預計的481億港元。儘管財政赤字並不罕見,但香港最新的財赤數字還是引發廣泛關注。 為何會赤字?行政長官李家超3日解釋,財赤主要是因為賣地、樓市印花稅及股票印花稅收入低於預期,加上政府推出的逆周期政策,維持政府工程等開支,支援中小企及協助轉型期企業等。 對於香港近年來財政狀態,各界看法不一。有意見傾向支持緊縮政策,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講師李兆波建議政府削減公務員薪酬,並“拖慢”大型基建工程;立法會議員洪雯亦說,政府在教育、醫療、社會福利等方面均有節流空間,可考慮減少對非本地生的教育補貼、減少對適齡健全失業人士的社福支援,以及鼓勵市民置業以安享晚年等。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不過,也有意見認為,財政赤字的擴大並非危機,反而是推動經濟向前的重要契機。 內地智庫“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在傳媒撰文指出,“財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財赤的誤解”,因為即使出現赤字並不意味“入不敷出”或“債務危機”。與其陷入“赤字恐慌”,特區政府更應關注如何利用財政政策推動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並改善市民生活。 “財赤規模的擴大可能不是危機,反而是香港特區政府進一步加大在基礎設施、教育和醫療等關鍵領域投資,推進經濟向前的重要契機。”梁海明表示,儘管當前財赤高於預期,但考慮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全球主要經濟體、港幣與美元掛鉤、經濟基礎穩固,以及財政儲備充足等元素,相信政府仍擁有較大的財政空間以支持經濟增長。 真正限制政府開支的不是赤字規模,而是經濟中可用資源的多少,梁海明指出,目前,香港面臨人口老化加速、房屋供不應求等多重挑戰,正正表明經濟活動當中存在未被充分利用的資源。“與其擔憂赤字擴大,政府更應關注如何利用這些資源,通過對基礎設施建設、教育和醫療等的大型公共投資,以解決迫在眉睫的社會問題。”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執行所長余凌曲接受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採訪時也分析稱,目前香港1000億規模的財政赤字,相對於本地GDP約3萬億的經濟總量來說不算高。 特區政府近年來大力扶持創科企業發展,以投資促增長,余凌曲強調,這些都需要財政開支保障。財政赤字可以理解為現代財政調節的一種手段,最終目的是為了老百姓的福祉。 香港總商會主席陳瑞娟也提到,支出要與經濟增長率相適應,同時要為未來發展持續投資,產生赤字都可以接受。強調政府債務佔本地生產總值約6.1%,遠低於其他發達經濟體逾80%的水平,更遠低於日本的逾兩倍。 陳瑞娟認為,社會毋須太擔心赤字,政府有將未來基金存放於外匯基金作長線投資,今年高息環境帶來倍數回報,相信對政府財政起到一定支持作用。 資料顯示,香港在2003年非典期間經歷了財政赤字,之後連續十多年卻錄得財政盈餘;這些累積的盈餘減去虧損,成了政府的財政儲備,至2018年達到歷史高位。(完) 【編輯:劉春】
|